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十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他们母子三人,和其一位女学生同居,后来还生了两个小孩。他母亲和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存。这位战士参军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调查了解情况,帮助其打官司。半年后,战士赢了官司,他的父亲因犯重婚罪受到了法律制裁。笔者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新闻素材,就连夜写了一篇部队帮助战士维权的通讯寄发《解…  相似文献   

2.
我初学写稿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生怕被别人看了耻笑我文字的幼稚。这大概是初学者的通病。结果一连寄出20余篇都如石沉大海。一天,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不能光一个人闷着写,发现新闻素材,先和大家研究一番,请人帮助会会诊,总能有意外的收获。久而久之,你获取信息的渠道就会宽广,就会写出好新闻。”从这以后,我写稿都按这去做。今年初,一位去年退伍的老战士给部队来信说,他已被地方政府聘为宣传干部。这是对退伍战士实行劳动合同制后的好现象。于是,我对所在部队去年退伍的143名城镇籍战士的工作安置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刚当报道员时,我自信在地方学校作文写得好,上了十余篇小稿,便总以为搞报道不就是一个劲儿地熬夜、不停地爬格子么?于是,在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曾努力地往这方面使劲,稿子洋洋洒洒地写了近百篇,人瘦了好几圈,谁料三四个月过去了竟“杳无消息”。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政治机关当打字员。这期间,我接触的材料多了,接触的人员也多了,视野开阔了,获得的信息就更广了。一次,我到宣传科送交打印材料,在一名干事的办公桌上意外看到一叠地方寄至部队战士的优抚通知书,翻看日期都是上一年以前的,经询问这名干事,才知道:他刚从文件柜里清理出来,这些都是三四年来战士家乡送给战士本人安心服役的“定心丸”。当时也不知是谁负责的,没有及时分发下去,造成了“积压”。由此,我就把这一现象写成了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有些通讯员感叹:唉!上篇“豆腐块”太难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否。我也是一个基层报道员,经过多次失败和偶尔成功的实践,我体会到:有特色的主题和活生生的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不畏辛劳,涉足战士们火热的生活现场,就能抱到“金娃娃”。去年,我接受了报道部队抗震救灾的任务。开始我听汇报,要数据,写了几篇一般化的报道,但总觉不够味,心里很不踏实。后来细想:不涉深水抓不到大鱼,必须到救灾第一线去,到战士中间去!一种强烈的欲念迫使我奔赴现场。在震区的每一刻,我都被战士们一言一行所感  相似文献   

5.
一些领导把报道员写批评稿件,叫做“捅漏子”,这是不公平的。一名通讯员看到不少基层部队都办起了军乐队,占了大量的兵员,耗费了不少资金,便以向部队建设负责的精神,写了一篇《师以下单位大办军乐队弊多利少》的稿子。稿子刊登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对指导部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名作者在本单位却交了厄运,领导硬说他捅了“漏  相似文献   

6.
身在基层也不能“飘”。这是我当通讯员以来的一条体会。开始,我总认为自己是一名连队报道员,不存在什么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因此,采访像蜻蜒点水,飘来飘去,结果生动的事迹采访不到,半年多写稿70余篇,仅被采用4篇。后来我认真分析了这段时间的采写工作,认识到了稿件没有被采用的原  相似文献   

7.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说钟守军有“特异功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呼啦啦地打开局面.不信,你看:他当战士报道员,部队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更谈不上是报社的什么“关系户”,而他的稿子却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报纸上露面,他也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说他是文人吧,部队又连年树他为军事训练标兵.1970年初,他担任了由18名战士组成的火箭筒班班长,担负火箭筒训练试点任务,多次在军事比赛中夺魁.年底,该班被部队树为军事训练标兵班,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部队的“标兵班长”.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本报集中一段时间在《新闻三友顺为一个战士报道员开了一个专栏《话说梁志刚》,在部队尤其是新闻报道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梁志刚是我区基层部队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一边和战士摸爬滚打,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新闻写作,第一年即在本报用稿12篇,以后每年在本报用稿量成直线上升,最多~年达70余篇,成为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中的“明星”、“大腕”。开辟这一专栏,缘于一封读者来信。一天,一位写了将近半年仍没有实现见报“零”的突破的战士报道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他在述说自己苦恼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战友们都喜欢叫他“徐记者”,其实徐明只是铁列克特边防连的军械员兼文书,不过称他“记者”也不过分,近两年来,他每年被报纸、电台采用的稿件都有上百篇,因新闻报道成绩显著,部队曾给他记三等功两次。徐明是怎样自学成才的呢?说来话长。1984年秋,徐明离开家乡——江苏常熟,来到西北边防当了一名战士,新兵训练结束后,连队分配他当军械员兼文书。徐明对文书工作很感兴趣,因为编黑板报,顺便就把黑板报的稿子加工,往报社投。可是,1篇,2篇,  相似文献   

11.
张向宇 《军事记者》2010,(11):69-70
从大西北农村一名青年到一名解放军士兵;从贺兰山深处一名战士报道员成长为一名新闻干事:从一名部队基层宣传干部成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驻武警记者站的记者;从一名军事记者再到北京市林业局宣传中心副主任兼《绿化与生活》杂志副总编辑,他的成长足迹给人启迪。日前,当笔者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的首都绿化委员会机关采访谷伟学时,他深情地说:“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是新闻工作岗位锻炼、造就了我。”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13.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4.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5.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16.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17.
记得刚开始当报道员那阵子,我老是感叹:一日生活平平淡淡,周围的事司空见惯,上哪找题材呀?3个多月过去了,我仍是两手空空,没有一篇稿子变成铅字。走投无路之际,我去请教团新闻干事。他给我讲了一刊占代寓言:楚人和氏有一块木雕琢的玉石,献给楚后王和楚武王。可他们不识宝,先后把和氏的双脚砍去了。后来楚文王继位,派工匠把那块玉石凿开,发现果然是一块真玉。我听后细细品味,不觉茅塞顿开:不是基层没有“宝”,而是不识“宝”。不久,我到连队采访遇到这样一件小事:上级机关对某连进行考核,连长弄虚做假,被战士“”了一顿…  相似文献   

18.
基层部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反映了基层干部工作的忙碌和辛苦。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以此自诩,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模范带头,什么事都亲自去干,以致于“整天忙得团团转”,这是不应该提倡的。在部队,干部和战士各有各的工作。领导必须干领导的事情,不要干预或包办下属的事情。倘若领导事必躬亲,一方面丢掉了自己应该做的更为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则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没有主见,不负责任,也无法提高工作能力。当然,领导有时应该干些具体的工作,因为这有助于加深与下属的感情,并从中汲取智慧…  相似文献   

19.
某团志愿兵报道员姜自宇,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摄。1984年9月,从沂蒙山旮旯子里钻出来的姜自宇,坚信凭着庄户人吃苦耐劳的品格,定能干出个道道来、他白天训练,晚上写稿,渐渐掌握了新闻采写基本功,稿子陆续见报。他采写的《绝技献军营》、《“刺头兵”转变记》、《英雄的弟弟是标兵》等稿件,都来源于基层,取材于战士,深受官兵欢迎。这一年,姜自守在军内外新闻单位用稿30多篇,荣立三等功。就在他潜心钻研写作,苦练笔功的时候,部队要配一名摄影人员。他那颗心又不“安份”起来。他找到领导表决心:保证文字与摄影两不误。…  相似文献   

20.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