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蕾 《记者摇篮》2010,(6):68-69
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找到我,说她想做电视主持人。当我带领她参观了一间新闻演播室后,她紧锁眉头,极富表情地问我:“你们主持人天天面对黑洞洞的镜头,啥感觉呀?”面对黑洞洞镜头的感觉?做了26年电视播音、主持的我,竞一下子语塞了。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整理思绪。过了许久,我告诉她“在黑洞洞镜头前的感觉,有风,有雨;像风,像雨”。  相似文献   

2.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4.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一打开电视不管是哪个台哪个频道。只要是新闻类,扑面而来的几乎都是各地各级领导下乡给农村贫困户送钱送物的报道。这类送温暖的电视镜头几乎一个模式:电视从贫困户的家门口拍起,然后领导带领一大帮子人马从远处走来,到了贫困户家里后,领导拿着下面递过来的红包、粮食及棉被等物交给贫困户。户主无一例外地会说:“感谢领导的关怀,谢谢!”看了这千篇一律的为送而拍的镜头,我不禁想起了“五毒”书记张二江,张二江在拍完这些镜头后,突然对拍摄人员说:“镜头怎么样?要不要重拍一遍?”  相似文献   

5.
当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得学会说话。话谁不会说?但面对着冷冰冰的摄像机镜头,却要把话说得让每一个看你节目的观众心里都热乎乎的,感同身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仔细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现代化的媒介手段方便了受众,却给电视节目主持人出了不少难题。“咫尺天涯”还是“天涯咫尺”?坐在演播室里和观众说些什么话?怎样才能和观众说上贴心话?这个问题竟让我琢磨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6.
一电视采访是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采访中,绝大部分信息又来自记者的口头提问。不同的记者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电视记者在对电影名星潘虹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你最近拍了一部《XXXX》影片,观众反映很好,不知你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是否继续拍一部新片呢?”潘虹回答道:“我非常感谢观众对我的喜爱,至于下一步做什么还要看具体情况。”另一位记者问道:“潘虹,你与刘晓庆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影坛上两面影帜,但后来刘晓庆却不断地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提高自己的影响,相对来讲,…  相似文献   

7.
元代杂剧作家乔孟符说:他作的乐府有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这一说法,得到了千百年来历代文人的重视和运用。有人说:写文章开好了头,吸引了读者,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我认为:这一说法,同样适合于电视纪录片这种以视觉形象创作为主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当前电视节目竞争空前激烈之时,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开好了头,才能抓住观众,吸引他们把电视节目看下去。几年来,我参加了几部在全国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此文试图结合这几部电视片创作谈谈我对电视纪录片如何开好头的一点体会。1992年10月,我们对外部…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儿童电视的争论一向不曾平息过,西方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消解了“童年”的概念,甚至由此而诞生了“成人儿童”这一术语。学界与业界也一直在思考电视节目的导向和儿童教育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看怎样的电视节目呢?  相似文献   

9.
电视未来时     
栾轶玫 《视听界》2011,(6):117-117
未来电视是什么样子的呢?传统电视面临终端革命而不得不做出改变,越先行者得益越早。在可见的未来.电视至少沿着5个方向自我进化,一个是“s…’电视,一个是社交电视,另一个则是云电视。SIRI电视:语音控制使得人与电视能够交谈SIRI是什么?它是一种全新的语音识别并能按照指令进行行动的新技术。SIRI电视是什么?就是你可以与电视机“交谈”。你舒服地窝在沙发,对着电视说“播放孙红雷主演的热播剧《男人帮》第6集”,或者说“播放晚间《新闻联播》”,电视的SIRI界面就转动起来,并迅速切换到你想要看的电视节目中  相似文献   

10.
人才建设,教育为本.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最为生动、直观的传播媒体──电视,在大力培养跨世纪年轻一代这一事关民族存亡的宏大系统工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理应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第L套节目推出了一组名为“你说我说”的家庭教育专题节目.经过半年多的试播,收到了良好效果。不少家长和学生来信来电反映:“你说我说”家教节目为家长增添了一位教育孩子的良帅益友,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父母、认识自己的新天地,在父母与子女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交流的新桥梁.回顾这个栏目从酝酿、准备到试播这一年多…  相似文献   

11.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8,(2):8-8
青涩少年版——青春冲动的诱惑? 现状:据媒体报道,一位父亲无意间听到年仅12岁的孩子给同学打电话说“我都结婚三次了”,这样的流行语在一些刚上初中的孩子之间流传,让家长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3.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必然逆反”。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正在为家长们解惑。我不以为然,你是老师,学生在你面前敢吗?他下面的话却掷地有声:“因为我更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我的某根神经瞬间被触动。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8,(2)
只有傻瓜才当记者文/张文彦我已不至一次地听到人说:“照你的才能,你完全可以去做官为宦,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对这种抬举,我只能哈哈一笑。笑他们知我太少。近日,又一年轻朋友登门“讨教”,主题竟直截了当得可爱,曰:“你老总干记者,是不是有点傻哟?”于是我亦...  相似文献   

15.
潘青山 《声屏世界》2002,(10):19-20
电视“真人秀”(Reality TW)完全是舶来品。所谓“真人秀”,就是把电视镜头对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演员,向观众展示他们没有被事先安排的日常生活。这类节目的播出给制作单位及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回报和极高的收视率。 因此,近年来国内的电视台也不断引进这种形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利用,播出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笔者为此就“真人秀”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如何实现本土化操作,采访了制作过国产“真人秀”节目《走人香格里拉》的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陈强先生。 记者:对于从西方引进来的“真人秀”这类电视节目形态,你是  相似文献   

16.
罗幸  王添 《传媒》2016,(9):49-50
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公开课担负着传播知识与价值观、引导公众行为的重任。但由于其以教育为传播目标,在电视上开办“课堂”,因此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如何在口语传播层面上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如何挖掘电视演讲的内在价值?如何准确定位主持人与嘉宾、受众的传播功能?这些问题都成为电视公开课吸引更广大受众参与和观看的关键所在。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坚持平等、互动、参与的节目理念,尝试变“你讲我听”“你传我收”为“相互倾听”“彼此理解”,用自己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独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7.
老兵报道员     
最近,我在病房结识了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叫刘道兵。他和病房里的其他几位战友,经常帮助一些重病患者做好事。端屎倒尿,打水扫地,他总是干在前头。一次,病房厕所下水道堵了,他第一个到厕所掏大便,其他几位战友总是跟随着他,听他的调遣。人们问他:“你是班长?”“不是!”“你是……?”“我是老兵报道员,指导员常告诉我:‘什么叫老兵报道员?就是意味着受的教育比人多,觉悟比人高,工作比人强!’”老兵报道员@史广胜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出版参考》2007,(6):45-45
什么叫做路径依赖?比如上海有些孩子就不怎么理解父母。像在座的企业家都比较成功,你们的孩子都羡慕你们能干,但现在上海有些当工人、干部的,由于工资少,被老婆骂倒也算了.有时孩子甚至也这样问:“爸爸.你怎么这么笨啊?”爸爸很惊讶:“耶?你怎么这样说话?”孩子说了:“爸爸.你就是笨。你想想看,今天隔壁老王到我们家来做客.我才知道老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一 1975年8月8日,东方天际的朝霞,将陋室的碧纱窗点染上一抹嫣红,一夜未曾合眼的我,终于打定了主意,从床上猛地坐起。妻子昆舫被惊醒,诧异地问:“你怎么了?” “我要写长篇。”这是我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吐出的决心,语气坚定,如誓言般地凝重。 “长篇?”昆舫略怔片刻,“那不是写书吗?” “是的,我要写一部反映手工业战线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 “能行吗?写书那得是作家啊。”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作家不也都是人吗?” “好吧,你试着写,成功更好,算是闯出一条路来。若失败了,就当写着玩解闷。”以后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20.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