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文要核实     
今年第2期所刊周宾同写的《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文中说:“‘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在修改。‘吟安一诗句,捻断数茎须.’是贾岛在修改。”均有误。“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修改文章的诗句,但一是个别文字有错,二是这两句并不是一首诗中的连续句。第一句应作“晚节渐于诗律细”,出自杜甫的《遣闷呈路十九曹长》诗中  相似文献   

2.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3.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4.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5.
邻居家上小学的丽丽捧着老师改后下发的试卷委屈地向爸爸嘟囔着小嘴:“这‘随心所浴’到底错在哪里?”爸爸随口指正:“这‘浴’字应该改为‘欲’呀!”“那电视和报纸上不都是这样写的吗?”爸爸哑然……众所周知,丽丽写的这个“随心所浴”,是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新闻传媒为“玉环热水器”作广告时所用的一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西安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可是它遗留的爆炸余波在人们生活中却久久无法散去。西安11岁的小学生在跟人吵架后,再也不说‘信不信我打你’,而改成了‘信不信我炸你全家!’公正的司法环境正在遭受巨大的挑战,炸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刘淼 《青年记者》2002,(10):11-11,21
“你‘阁楼’了吗?”最近在法国年轻人中间流行的这句问话,并不是你装修房子的事,而是问“你有没有参加第2次电视真人秀‘阁楼故事’的选拔赛?”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为文是很讲究修词炼字的. 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八,记载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修改《泊船瓜州》一诗的故事“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真是做到了一字千改始心安,“语不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11.
去年《读书》第一期载罗志野同志《不是拜伦的诗》一文,原文很短,照录如下: “去年一月十三日《光明日报》‘东风’上发表了杨静仁同志写的一首诗‘访罗马利亚诗二首’,其中有两句: ‘严冬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不朽的警句, 对达契亚人的子孙们……’这诗显然不是拜伦的,而是雪莱的,一翻开《西风颂》十四行组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行:  相似文献   

12.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13.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你写的批评稿我们已看到了,存在的问题,现已责成有关部门及精神病人亲属和监护人对其严加看管。欢迎你今后继续为我们揭‘疮疤’!”常听一些报道员说,批评难,写批评稿难乎其难!而我第  相似文献   

15.
《新闻知识》1986年充4期刊登张永祥同志的《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的过客》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贾岛‘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查,这句诗不是贾岛所作,而是晚唐诗人卢延让的名  相似文献   

16.
“你要写新闻,你就一定得到新的生活里边去。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今天你不投身改革的激流,那也写不出改革的新闻来……”下面这篇文章,纪录了一年前——丁玲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陕西新闻界的许多同志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料到她会这样遽然离开我们。仅仅在一年前,她还答应过我们,“要再回陕西‘探亲’,因为陕西是我的‘娘家’,还要再来和陕西新闻界的同志谈心,因为这是作家、记者共同打好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7.
先讲个寓言: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嘲笑蝉儿:“你的歌声太刺耳,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对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九官鸟学别人说话,主要是只会模仿,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这种靠模仿过日子的人也不少。别人写了改革增效益的稿子,他急忙依葫芦画瓢,跟着来了篇改革效益增,有的甚至结构相同,导语相似,内容相像。  相似文献   

18.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9.
字趣     
送“琵琶”有个人给县官送枇杷,在信中把“枇杷”二字错写成乐器的“琵琶”。县官感到十分好笑,随口吟了两句打油诗:“‘枇杷’不是这‘琵琶’,只恨当年汉字差。”正好有个客人在座,当下应声吟出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县官大为赞赏:“续得妙!”风雨对有位教书先生爱喝酒,喝多了就撒酒疯。有一天,他出了个一字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三昧》2006,(1):90-90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