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蒋大鸿 《教师》2008,(9):19-20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无法了解思品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恶劣品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品德课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学生大都是按照书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也就是课堂上不说真心话。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做  相似文献   

4.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无法了解思品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另一套。小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不少小学生"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背离"。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7,(14):209-210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施行多年,随着高考改革的日趋深入,这一评价体系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甚至会超出许多家长的预期。然而,在现实操作层面,这一评价体系仍然处境尴尬,许多人撰文陈述和分析,揭示综合素质评价在中小学的困境。事实上,广大教师应摆正思想从学生假期补课这一现象入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深度发掘,寻找造成困境的原因,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知”,指导“行”。但实际上,多数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  相似文献   

9.
<正>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儿童行为的专门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的课堂教学实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思想品德课中有这样的现象:学生紧闭心扉,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口号式、标签式地说空话,甚至说假话。这样表里不一、言不由衷,非但没有教育实效可言,而且容易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说一套,做一套。这岂不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1.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分歧     
班主任说一套,科任教师说另一套,学生该听谁的呢?  相似文献   

13.
“假话、套话、空话”已成学生作文的一种通病,一种痼疾。这种文风害文,文章中有“假话、套话、空话”就如同眼睛里有了沙子等异物。试问:有谁会喜欢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文章?这种文风也害人,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会导致学生形成双重人格(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思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但是从目前情况分析,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融入情感教育,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本文重点阐述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情境教育应用的必要性,进一步促使思想品德教育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为学生逐渐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但仅学校教育而言,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剖释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 一、德育过程的偏差: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善于做表面文章、作虚假现象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表面接受,但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在语言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矮子”;也有学生在教师面前一套,一旦出了教师的眼界就是另一套;还有学生犯了错误也能“认错”、“检讨”,可过后…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德育学分制,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学分化,即把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礼仪礼貌、遵规守纪、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表现以学分的形式加以逐周、逐月评定,并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记载,作为学生毕业时思想品德方面考核的依据。它主要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心理等层面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效果的管理措施。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实施德育学分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式,能  相似文献   

18.
阳光的味道     
做富有爱心的教师。爱心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不敢想象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会对学生造成多大的伤害,很难希望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对社会作多大的贡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说教育就是一颗爱心培育另一颗爱心,一种人格熏染另一种人格。  相似文献   

19.
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课 ,除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 ,观察能力外 ,还应着重学生艺术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 ,我始终抓住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到学习中这一主线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悟 ,在悟中有所学。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第七册第三课《画画祖国的古建筑》中 ,在组织教学后 ,我将课题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先看书 ,然后提问 :“我国古建筑有哪些 ?”学生立刻积极举手回答 :“有楼阁、牌楼、殿宇、塔、亭等建筑。”然后马上又提问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 ,在我们家乡乐至有什么古建筑呢 ?”同学们立刻叽叽喳喳抢着说 :“公园里有亭子 ,南塔…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培育,是运用科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灵魂的艺术,绝非一般的技艺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