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1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实验过程  实验准备是实验的重要一环 ,实验准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成败。在实验前教师一般都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及材料 ,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与教学活动。如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时需要在实验前培养洋葱的根尖 ,我们通过在疏松的沙土中种植洋葱的办法培养其根尖 ,学生参与种葱 ,兴趣大增 ,并提出“为什么在疏松的沙土中种植洋葱 ?”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 ,他们总结出了原因———避免在拔洋葱时伤害根部 ,…  相似文献   

2.
1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实验过程 实验准备是实验的重要一环,实验准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成败.在实验前教师一般都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及材料,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与教学活动.如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时需要在实验前培养洋葱的根尖,我们通过在疏松的沙土中种植洋葱的办法培养其根尖,学生参与种葱,兴趣大增,并提出"为什么在疏松的沙土中种植洋葱?"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他们总结出了原因--避免在拔洋葱时伤害根部,以便于进行实验.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实验兴趣, 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谜语激起求知欲 生物课中,有些内容枯燥,学生听了很快淡忘。但如果采用相关的谜语,学生便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如讲《光合作用》一课,要复习前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为了激发学生打开记忆大门。可把叶绿体特征设计成这样一个谜语:“小小绿机器,迎光造氧气。(一个细胞结构)”学生大声猜出是叶绿体,此时老师带着点神秘的问:“那你知道叶绿体有什么用处吗?”学生回答的很快也很干脆“制造氧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前对知识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愉快地进入新课。  相似文献   

4.
1.实例导入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人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碳酸钙”一节时,这样导人新课:“咱们同学人人都看到过鸡蛋,也吃过鸡蛋,请问,你是否知道鸡蛋壳里含有什么成分?”进而很自然转入教材,使学生情感亲切,课堂气氛活跃,“碳酸钙”会迅速而牢固地进入学生的脑海。2.演示导入根据教材内容,增加适当的演示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分子”一节时,可按这样导人: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知道氨水的气味?”回答是“知道”。然后将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满水,另一个倒入少量浓氨水放…  相似文献   

5.
抓住重点词“引燃”:《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说邱少云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可以抓住“一动不动”做文章。当火烧到他身上的时候,他一动不动地忍着痛苦的煎熬,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借此展开想象。《捞铁牛》中有一句话:“人们正在议论纷纷。”可抓住“议论纷纷”一词设网:人们会议论些什么呢?这样促使学生去判断推理,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抓住课文言尽而意未尽处“引燃”:可以根据某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处设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的多种结局。如讲《两只小狮子》可设问:懒狮子听了小树和妈妈的话,最后有什么变化?讲《…  相似文献   

6.
1 多项设问 这种设问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容易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蜡烛熄灭了》一课,请学生设计熄灭蜡烛的实验方法,提出“你能有哪些办法把蜡烛熄灭?”一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办法就是吹灭,大多数同学一下子就能想到。然而问题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而是“有哪些”,“哪”字要求学生回答具体,具体到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些”字就不只是只讲一种办法了。所以学生思维是非常主动的,不满足一种答案,思维活跃,发散开了,回答时一连讲2、3种的同学居多,想出了:吹灭、摇晃、用书扇、用水浇等。学…  相似文献   

7.
围绕生物课程理念,如何把“问题”作为生物探究学习的核心,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实验中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猜想,培养创新动机和自信心等途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构建,对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增强其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前教师可适当设立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参与实验探究.学校方面必须从加大设备投入等方面入手来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既重要又难做的一个实验。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想使学生实验成功,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1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了解洋葱根尖结构在做本实验前先上一节显微镜使用课.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用显微镜观察现成的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认识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等变化。2及时剪取根尖,获得较多分裂相根据多年的观察比较得知,秦皇岛地区9月中旬以上午8:00~10:皿时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相最多,其他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当洋葱报失培养到适宜长度…  相似文献   

10.
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讲课时可多提几个为什么。如讲梯形定义时设问,“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对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王德明 《考试》2010,(9):45-47
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无异于三种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需要揭示内涵,“为什么”需要分析原因,“怎么样”需要列举建议。在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最后一问,尤其是综合探究题,往往会涉及到“建议类”的设问。纵观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不是绕着设问避开主题回答,就是左顾右盼而言它,毫无章法,缺乏有效答案。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以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例,根据学生实验训练中易出现的问题和这几年的种植专业生物部分的技能考试经验,对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进行改革创新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人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人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教《会摇尾巴的狼》,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可这样设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既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自读能力。语感的形成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我们要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范读时,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15.
刘丽华 《宁夏教育》2002,(10):39-39
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数学知识虽然有些单调枯燥,但是也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物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我首先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我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我接着指出:“石头占有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瓶子里面后,  相似文献   

16.
乔瑛萍 《青海教育》2014,(11):43-43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营造利于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你们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做什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计算面积?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既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检查、评估、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的目的要求不明确,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研究什么?解决什么?教学思路不清晰,心中无数;二是实验教学的方法陈旧,创新意识不强,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三是实验教学与电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轻实验教学,重电化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误认为电化教学可以取代实验教学;四是实验指导不到位,质量不高,学生不会根据实验内…  相似文献   

18.
设问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设问中大有学问。教师结合所教的内容.以精心的设问,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他所熟悉和关心的情景;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按教学要求,设问可分为“是什么”到“为什么”,直到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三个递进层面。在“是什么”的第一层面,教师所涉及的是陈述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是判断的准确性,只需通过简单的应答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想 ,也就没有方法。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思维 ,而思维常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既有情趣又发人深思而的问题 ,不仅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一、激发兴趣 ,乐于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枯燥乏味的抽象内容 ,需要设问 ,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对话情境 ,激发学生热情 ,自觉参与问题的解决。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 ,老师设问 ,大家猜数学游戏吗 ?“请大家心里想一个数 ,把它除以 2再减去 3,把得数告诉我 ,我就能猜出你所想的是哪个数。”这样 ,就出现对话的热烈场面 :…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题的提出化学实验现象设问题是一种常考题型,主要的设问形式有“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观察到什么现象时可证明反应已完全?”“滴定终点的现象是什么?”“确认装置中空气已经排尽的现象是什么?”等。该题型难度大,是教师教学、学生解答的难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若没有将这类题进行系统归纳后采用一种通用的解法或模式进行讲解,只是以题讲题,那么,学生遇到这种问题往往也表现出思维混乱、无从下手、无具体解题方向,写出的答案往往答而不全或答案完全不沾边,因此研究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