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甘泉,先秦儒家文化在襁褓之时,就穿上了一件具有“道德化”特征的外衣。这是中国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植于此并持续不断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8月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以下简称“新大纲”)使用了“先秦”这个历史概念。关于“先秦”一词 ,始见于《汉书·河间王献传》 :“献所得书 ,皆古文先秦旧书。”注 :“先秦犹言秦先 ,谓未焚书之前。”现今史学界使用“先秦”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秦”概念 ,仅指春秋战国时期 ,如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因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 ,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我国学术发展的角度讲 ,春秋战国无疑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时代。广义的“先秦”概念 ,是指上古至…  相似文献   

3.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做过宋国的大夫,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收集于《墨子》一书.《墨子》一书对现代管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经历多次教学改革之后,融入了大量相关内容,如心理学、法律等,但是内容的多样化也容易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迷失方向。因而,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从多方面人手。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改善德育教学体系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先秦儒家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中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的人文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是中国古代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从西周“礼乐化”的兴盛,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其思想闪耀着几千年的历史光辉,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人主义”的主要内容,这已为大多数学所认同,但是,若把这些人精神的早期形态说成是人思潮,就难以为有的人所接受了。正是这一不为人们所趋同的观点,展示了中国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7.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孔子开创的德育思想和传统,特别是首创的伦理政治哲学传统,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作为历代崇奉的“万世师表”,其德育思想和实践是其主要表征,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贯穿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始终,并为后人所不断创新发展。对孔子的伦理政治哲学,本论文研究重点置于以下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德育思想是中国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已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揭示儒家文化所蕴涵的合理的德育思想,并将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德育思想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元谋人开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共6个单元进行。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王朝和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和"是其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的生成背景,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史称先秦时期)。我们所要阐述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音乐本身之"和",而且蕴涵在当时不同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之中。通过对重要人物及著作论述进行阐释,我们可以感受到"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整个传统美学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发现从现已出土的有关西周时期出土的编钟乐器,从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诸位儒学思想家及其相关的美学著作和史书记载中都无不浸润着"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最自由的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大繁荣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对这两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把握其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对于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它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地奔流在中华民族思想史的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制约着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主要是指“儒家文化”。诚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延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浙江初中教材《社会》第四册第三章中关于中国铁农具和牛耕讲道:“春秋时期,铁器已在农业、手工业中使用,炼钢技术也已出现,农业上开始用牛耕地。”可是在本书第六章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中涉及铁农具和牛耕时又讲道:“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已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重视改造土壤……。”关于“铁农具和牛耕”在农业上的使用,教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春秋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而每位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时期并不等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是中国人本思想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着宗法血缘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系,人的尊严、价值、地位得到肯定,“轻神重人”思潮蔚然成风,人逐渐从传统的神学思想框架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相分观念的确立。轻天重人的思想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树立,为众多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的法律化,我们叫它道德化的法律化。它源起于我国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的“德”“礼”“孝”,到公元前11世纪后的西周时期获得重大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导思想的“德主刑辅”的完全道德化的法律化。这种道德化的法律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现在探索研究它的源流对于搞好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较早出现的思想流派,并且活跃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以拥护"礼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间,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不同时期的儒者对于"礼"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便是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不同时期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礼"的认识,也有着相同与不同,通过比较三人"礼"的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清先秦儒家思想流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通过"礼乐"这一视角来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变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德育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先秦儒家各学派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可以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思想背景这三个方面采论述。  相似文献   

20.
神权法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占支配性地位的法律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已衰落,但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直接继承于西周,加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因此,在“礼治”、“德治”、“人治”以及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都受到了早期神权法“天命”、“天罚”、“以德配天”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