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就读于重点大学的6位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探讨流动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其子代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上的同质型社会资本并未随农民父母的流动而遭到破坏,受访者及其家长往往借助业缘、学缘以及与陌生人熟识结缘构建异质型社会资本,争取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机会、学校教师的积极关注、关键性的高校报考信息等,最终助力子代取得较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建设业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脱离农业流入城市,这一特殊的"城市边缘"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较于城市的其他群体而言,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职业发展障碍明显.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对职业信息搜集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作用机制,最终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流动不仅呈现出新的特征,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也呈现较快的增长。本文以外出农民工流动为分析对象,对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外出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外出农民工流动数量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未来有待转移的农民工数量进行了预测,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次从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的学校教育断链、家庭教育断链、社会教育断链,剖析了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断链的成因。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的优化、社会教育的关怀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断链的对策,以促进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市的良性发展,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民工迁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视角来研究农民工的迁移和流动行为运用地比较成熟,它对农民工迁移者迁移信息的收集、迁移决策的作出、迁移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在城市的现代化背景环境下的生存乃至发展都有着较好的解释与运用。本文在关于农民工迁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回顾了有关于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网络在农民工迁移过程中发挥着一系列持续、稳定、有效的作用。通过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迁移前的支持作用分析以及农民工迁移后社会网络的主动建构两个主要部分来说明社会网络之于农民工迁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代际上将农民工教育区分为农民工本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分别探讨了农民工及其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为了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既要发展农村教育,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又要强化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农民工市民化则是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珠三角地区的实证数据调查表明,农民工高流动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农民工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社会保障对农民工高流动有比较明显影响。建议应从政府、企业及农民工三方对农民工高流动就业特点,制定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和稳定就业的有效政策,推进农民工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  相似文献   

8.
朱旭光 《成人教育》2014,(11):12-15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资源流动的过程,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存在施教主体不明、资源渠道不畅、受教质量不高等问题,在直接教育面临困难的时候,采取对教育的提供者进行教育或引导,包括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周围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间接方式是破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困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8,(4):76-86
基于北京市340名流动儿童学生及家长的多段抽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长的教育期望越高;且中高等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期望更高。关键是,流动儿童城乡户籍差异影响了家长的教育期望,并强化了家庭背景对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力。家庭背景对农民工与非农民工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不同。总之,流动儿童家庭条件的细微差别——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导致了家长教育期望的差异,其影响力被户籍差异所放大并强化,最终导致农民工群体弱势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0.
青年农民工个体教育需求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是流动农民工的主力军之一,但青年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与城市居民相比又有其特殊性。青年农民工个体教育需求首先受其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影响。本文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青年农民工教育需求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粤西地区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使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并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同时也给过去主要面向粤西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农民工为对象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应运而生,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使粤西地区农民工工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以及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上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农民工成为能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和谐社会的阶层结构、农民工社会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和谐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诉求,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阐述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策略,包括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明晰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给予农民工子女教育以积极差别对待等。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都已经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方向.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遭遇到文化资本之困:外显性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资本缺失,农民工遭遇就业压力;内隐性文化资本——语言能力和价值观念方面文化资本的弱势,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到严重限制.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应培育农村文化资本:国家调整相关政策,打通和加宽中高职学校的衔接通道;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适当强化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农民工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流动子女”与“留守子女”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方面既存在不同问题,也有着共同特点。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户籍制度、就业困难、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诸多困境。而社区教育,因其收费低、全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色,成为最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形式。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社区教育在消除制度壁垒、经济阻碍、社会隔阂与心理自我排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资本是影响我国农民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农民工继续教育。可以有效、快速地提高农民工文化资本存量。在我国,农民工一直被称为“弱势群体”,农民工继续教育缺口巨大。对此,文章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等三个层次对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以及农民工文化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全面提升农民工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8.
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儿童学业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均十分薄弱,对流动儿童学业产生不平等性影响。要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必须采取以下策略:推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建设;从教育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非家庭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奉越 《职教论坛》2006,(19):37-39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相比,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呈现出新的特点.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中受到体制性障碍、观念障碍和自身素质障碍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成人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消除阻碍因素,促进他们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发展与人口流动对我国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带来全面挑战。本文基于对6个城市的实地调查,从家长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中呈现显著的“分化效应”和“代际效应”,家长个人特征、社会经济背景、流动类型、家长对教育政策的感知等因素对其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尊重农民工子女教育选择意愿,保障弱势群体教育需求,加强县镇教育吸引力,降低城市教育“准入门槛”,构建适应农民工流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我国教育变革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