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南子》中道德两派教学思想的对立色彩非常浓厚.但两派教学思想亦不无互补和相通之处,道家一派强调“贵虚”“执要”、通过“虚静”以“观”来减少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与儒家一派偏重博学多闻、学以致用实属互补的教学思想.而两派思想的相通(主要体现为由道学贯通荀学而转向儒学)之处亦可说是道儒两派经过讨论而取得的共识。这种不同学派之间的自由辩论对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翅膀论”是在“新儒学派”、“国学派”、“鸳蝴派”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 提出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论。它贬损、攻击“五四”新文学,粉饰“鸳湖派”的错误倾向,故意在严肃文 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3.
一根据《韩非子·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可见自孔子死后,直至战国末期,儒家派别甚多。但八派之中,影响后世最大者,厥惟孙氏(荀卿)之儒与孟氏(孟轲)之儒。而孟子上与子思(孔伋)之儒、下与乐正氏(乐正克)之儒都有师承关系,所以从子思经过孟子再到乐正克,就形成所谓“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的主要精神何在,可由孟子与荀子学说要点的对照比较而得知。我们知道,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礼”。从唯物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礼”的思想的是荀子;从唯心方面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的是孟子。孔子论人性,只讲“性相近,习相远”。荀子则以为人性本恶,因而注重“礼义法正”的外部约束;孟子则以为人性本善,因而注重“善端扩充”的内部省察。应用到教育方法上,荀子注重“师法权威”,孟子则注重“启发诱导”。因此,孟子的思想,大体说来,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从性善论出发的),其方法是内省的(甚至是神秘的)。这是  相似文献   

4.
儒学家派由孔子创建于春秋末期。儒、道两家可谓是创百家之首。到战国初期,儒、墨已成为“显学”。战国中期,儒、墨、道成为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但是在政治上,孔、孟周游列国,游说儒术,却到处碰壁,其学说始终未为诸国统治者所采纳。直到西汉武帝时才得以“独尊”,成为国学。自此以后,二千余年来,虽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儒家却一直独领“风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试从先秦儒学的本质、战国的社会特点、儒学的自我完善、西汉时期的政治需要诸方面来探讨儒学直到西汉才得以“独尊”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中的儒简是孔子至孟子之间的作品,其中有多篇与子思学派相关,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考证,《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语丛二》八篇当归于子思学派。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的作品对认识先秦儒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观和审美观。儒家也在自己服饰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着衣风格,即以“逢掖之衣”“章甫之冠”为基本款式的儒服,并在各地、各学派之间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7.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拭对佛学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抨击甚多。在他看来,佛学是虚诞之学,流于自私自利的境地,未能分清天理、人欲之间的差别。张拭的佛学观建立在儒释思想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身理学中的“仁说”“格物致知”“居敬主一”等思想消解释氏,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抵制释氏对儒学的侵入。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学派是庄学史上特有的治《庄》群体。此派自觉地以王安石为宗,在王安石庄子学儒学化倾向的基础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儒学化特色。他们彻底消解了庄子与儒家的对立,合儒道两家为一。这种以儒解庄的方法,使后世对《庄子》阐释的儒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然而对周敦颐的学说及学派性质历来颇有争议。本认为,周敦颐“开山祖师”地位的确立,主要表现在从儒、道融合的角度为儒学的复兴开启了新的方向。周敦颐对理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引进道家思想资料构建的理学体系奠定了理形学上学、宇宙论的基础,更在于他的儒学改造为以后理学家兴建儒学的新形态 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诗经研究略分八派,兹逐一论述其得失,以时间为序,大致勾勒曼殊十朝“诗经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 王安石、王雯、吕惠卿等人都注解过老子,他们解老的共同特点是授儒入老,将儒学与老子之道论结合在一起。此种结合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授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清代扬州学派的形成“夙有端绪”。由于扬郡本地、邻邑淮安先儒及家学的濡染、沾溉,并接受了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与吴、皖二派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扬州学派具有极为深广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孔子思想和实践的直接继承者,子夏毕生致力于传播儒学,并把儒学与战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了儒之西河学派,使儒学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整理六经,发明章句,促进了儒学传播,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孙奇逢、李颐、黄宗羲为明清之际儒学之宗,被时人并称为三大儒。作为明朝遗民,三人拒绝仕清,将精力转向了文化学术领域,私家讲学即是其重要的学术活动。通过对三大儒讲学经历及讲学内容、功用的考察,可看出其学术思想和清初儒风的嬗变。孙、李、黄同出于阳明学派,又都不同程度地对心学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在讲学时以包含实学思潮的理学、经世致用之学为主,戒空谈心性,主张由“虚”返“实”,以“实”补“虚”,表现出由阳明学返朱子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庄子》呈现出了不同之相状,但主流观念仍认为《庄子》乃为《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即属于道家学派.可在晚明高僧觉浪道盛看来,《庄子》实为托老聃之名,行“尧孔之实”,为“儒宗教外别传”.通过对《庄子》“托孤说”的挖掘与解读,道盛不仅化解了《庄子》与儒学、佛教的长久冲突,而且还起到了保存儒、释、道圣贤真精神之价值,并在晚明特定时期起到了“以庄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现代育人工程,就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与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之间的民族文化联系,加深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行透析和诠释。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理论高度,为高校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宋初思想界,天台名僧孤山智圆通过对儒/释二教的新表述,较早提出了一套儒佛整合理论。基于山外派的心性学立场,智圆以佛教忏悔之法实为儒学内自讼之深者,将佛教置换为心性层面上的道德践履之学。与此同时,智圆又以儒学本旨但在为仁向善,非限于名教礼学,把对“身”的处理让渡给儒学。故智圆以释子身份“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将儒学因素纳入到天台佛教体系中,从而“完备化”了原有“纯粹”佛教形式,使其呈现出“整体性”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儒学,承明季之绪而衍变。明中叶后,阳明心学流播,反映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衰颓。阳明心学的衍变,为王艮的泰州学派。而泰州学派的发展,则出现了反理学的“异端”。但是,阳明心学的末流流于清谈,被诟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甚至被认为明朝覆亡的原因。清初,学风又发生变化。经世之学与考据学抬头,以改变明末空疏无用的学风。而程朱理学也排拒陆王心学,虽无新意,但仍被尊为官方之学。至乾隆年间,考据学兴盛,成为有清一代的显学。于是有程朱与陆王之辩,宋学与汉学之争。庄存与则治公羊学,开常州学派之端,复兴今文经学。然而这些变化,都是在儒学内部发生的,是儒学内部各派之间的消长兴衰,以及各自地位的竞争,不影响儒学的总体地位。使儒学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晚清。本文即试图研讨晚清(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儒学变化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几乎无一不是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底,有的还有科举的功名,可谓是“阅遍”儒、释、道经典。“金陵学派”的学者大量沿袭、移植、改造中国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来论证伊斯兰教的宇宙观、性命观、认识论、两世吉庆观和伦理观。因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是“金陵学派”的重要理论来源。除了受儒家思想影响之外,“金陵学派”的学者们的著作中也有佛、道影响的痕迹。“金陵学派”用汉文经典代替阿拉伯文经典,用儒学(兼有释、道思想)诠释伊斯兰教义,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色化,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