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要谈网络,就不太适合这般严肃了,尽管说认识“网络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一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4.
韩俊杰 《新闻天地》2010,(10):54-55
他不停地思考:“我到底错在了哪里?如果我高考之后不去考学历,而是去学技术,当个厨师什么的,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我们”如何共处于一国?又如何和“他们”共处于世界?当今国民认同的共识之底线在哪里?在求富变强?在意识形态?在晚清心态与儒家国教?——其实只在“民主加法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录取通知书     
档案记录的是最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哪里?我是谁?”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悲哀地发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静静地站在镜子前,那个头上已经有了华发的女人,相信已经不再年轻,那么试问,一个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她对自己的过往一无所知,这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10,(31):53-53
一个人的魅力来自哪里,眼睛,鼻子,嘴巴,还是脑袋里的东西? 有一次,我去观摩电影的选角过程.竞争激烈.结果大出意外。我问导演:“为什么没有选那个大帅哥.而是选择这个相貌平凡.个子不高的家伙?”导演看了我一眼.“那个高个子在智慧上比那个矮了一截。”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激发了许多人“猜谜”的乐趣:到底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我”?这使我想起古代希腊的哲人所说的话:我寻找过我是谁。大致30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广州崛起。许许多多的人背负着新生活的梦想去“下海”、“追梦”。  相似文献   

9.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中最经典的三个问题。我叫"二维码",我乘坐新媒体这班顺风车而来,却不知路在何方?这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所带来的疑问。一、二维码联姻湖北日报开创全媒体报道先河二维码实际应用于纸媒,主要使用其视频再现功能,使报纸变成一个掌上移动电视,读者只需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码,就能看到多媒体呈现的移动"报纸"视频,从而使平媒实现全媒体报道。湖北日报与二维码联姻则不到一年光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道首次以"二维码"的形式刊发在湖北日报上;  相似文献   

10.
蒙古记趣     
蒙古记趣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出国去蒙古,一般人都觉得,意思不大。前不久,率团去了一趟蒙古,所见怕闻,蛮有意思。意思何在,略记如下。一、住“钧鱼台”出国访问,住在哪里,一般我并不在意。住哪里不是住?电灯一关,眼睛一闭,都差不多,无所谓。这回到蒙古,住...  相似文献   

11.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处?“源”在哪里?又“流”向何方?答案尽在《中华姓氏谱》!  相似文献   

12.
梅雪 《新闻窗》2014,(2):27-27
随着新闻报道“民生化”、“故事化”的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媒介市场,很多电视人都在感慨——到哪里去寻找好的故事元素?找到了好的故事元素,又如何讲好它?在我10年的采访生涯中,我发现,不少聪明的记者借用了电影、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14.
2010年的第一天,“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在宋庄美术馆开幕,策展人不无忧虑地提出,在艺术园区拆迁的背景中,“我倒觉得去哪里居住是次要的,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艺术家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位置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饭局事故     
把吃饭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来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必要。每天中饭和晚饭前,我绞尽脑汁地去想三个问题:吃不吃?和谁吃?在哪儿吃?这是一个令人遐想无限却又痛苦无限的过程。倘若这三个问题不想清楚,恐怕到晚上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于是非常怀念80年代的街道食堂,一条街就一家,一说吃饭,就有不二之门,无法选择才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吃粽子之后,觉得今年的粽子和去年实在也没有什么两样,于是颇感你我凡夫俗子生活平平。而从农历五月初六的一家报纸上,却看到了令我好奇的新闻:《巩俐巧吃粽子》。吃粽子谁不会吃?但做到“巧”吃就非人人可为了。原来巩俐的“巧吃”,是“谨守少量的原则,同时偏爱紫米或各色杂粮包的杂粮粽”,这样作的好处是“吃杂粮粽一来可以应景解馋,再则也不违健康原则”。感谢该文作者,如此敏锐的‘新闻嗅觉”,为我0:]?IS%tlt了这么“重要”而‘有趣”的新闻,还要感谢作者如此快捷的新闻速度,巩小姐初五刚和丈夫在新力出皮巧吃…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专储玉米哪里去了》一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的及时鞭策。我不是喜欢写批评稿的记者。但做为一个全面的、称职的记者,你又无法避开现实矛盾,逃避现实问题。在一次江西省农业局长会议上,大家谈起农业形势。有人说,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有的省分配到了国家专储玉米,我们省里有没有?省畜牧局长回答:“第一批,我们不清楚,被粮食部门独吞了。第二批分了一点给农业部门。”某地区一位农业局长对我说:“李记者,别的稿子你不要写,就写一篇专储玉米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媒体系列谈之七]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邵教授,您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原本是行而上的哲学命题.我们现在面对新闻媒体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有时也不禁会反思"我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远去的炊酒     
杨永平 《湖北档案》2008,(11):31-31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曾几时,我这一曲《又见炊烟升起》把多少人的情感带回故乡炊烟的馨香中。那时,  相似文献   

20.
天安门主席授命 1969年国庆20周年盛大游行,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王震远远看着毛主席,总想上前去说几句心里话,可是一看到林彪站在身边,便不愿挤上去。毛主席过来看望大家,见到王震高兴地打招呼:“王胡子,好久不见了,你到哪里去了?”将军以素有的军人姿态敬礼:“报告主席,我到江西干校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