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前基坑开挖降水方法很多,有深井点降水、集中明排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等。根据场地地层岩性及降水深度的要求,为了保证降水效果,采用适宜的降水方法来满足开挖基坑与基础正常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华南地区72个测站从1982~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4至6月的前汛期其间不同降水时段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经研究发现,华南地区在前汛期中主要分为夏季风降水及锋面降水两个时段。本文将华南地区的前汛期以锋面降水与夏季风降水的两个时段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希望能可以此为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降水特征分析及降水预测提供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晓欣  刘林 《科技风》2013,(15):136+138
以西安市地铁工程为背景,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针对井点降水情况,主要分析渗透系数、降水影响半径对降水漏斗的影响,并拟合得出降水漏斗的经验公式。然后结合分层总和法得出了降水沉降公式,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可以对土质相近的地区降水引起的沉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厘清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昼夜降水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当地降水特征、过程和机制的理解。基于长三角地区202个气象站1973—2017年昼夜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降水昼夜差异区域性特征明显,南部白昼降水显著多于夜间降水,而北部情况相反,且昼夜差异较大地区多对应复杂下垫面。降水昼夜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夏季明显,其中以夏季最大。(2)整体而言,年和各季节(除春季)的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最为明显。年、秋和冬季的日总降水变化由夜间降水主导,春、夏季则由白昼降水主导。(3)夏季极端降水大值区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和安徽西南部山区,且长江以北(南)的极端降水以夜间(白昼)降水为主导。夏季极端降水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长三角南部和北部的极端降水变化分别由白昼和夜间降水主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地铁降水方法中的坑外降水、坑内降水、堵水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计算河西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微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②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幅度大;③在0.05的置信度下,极端降水指数在1966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指数向增多趋势转变;④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反映的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多和偏少结构不一样;⑤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河西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表明极端降水的分布是与所处的气候带有关的,季风可能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⑥Hurst指数表明未来降水日数与过去趋势一致,但以小雪日(增加)和微雨日(减少)的持续强度最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中,R95极端降水量和最大5天连续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但持续强度不大,R99极端降水量和最大1天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分析了某基坑工程降水及其支护的详细施工方案,并阐述了降水工程在该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关键作用,提出"以水止水"的降水措施,得出缩短降水时间是减小降水工程对周围工程环境影响的关键,另外降水工程与支护工程等相关工程创建良好的施工配合关系也是基坑施工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汛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90年代都存在着3~4 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 a和9~10 a的周期振荡。台汛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汛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 a2、0 a,台汛期周期自20 a向36 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影响嘉兴梅汛期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贝加尔湖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欧亚大陆经向(纬向)环流发展,副高偏强(弱),降水偏多(少);8~9月影响嘉兴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西太平洋副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从而台汛期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9.
1960年至2012年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振  贺俊平 《资源科学》2014,36(3):490-501
利用黄河流域1960-2012年76个气象台站53a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 突变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法,研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强度倾向率分别为-0.64mm/10a、-0.0079d/10a和-0.078mm·d-1/10a,仅有极端降水比率表现为增长趋势,倾向率为0.49%/10a。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比率的突变时间不明显,而极端降水强度在1967年存在明显突变。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有28a和17a两个主振荡周期。上、中和下游极端降水量趋势变化发生转折的时间分别为1982年、2000年和1974年,UF与UB曲线均存在有多个交点,但都不是突变时间点;②空间上,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由西北至东南呈阶梯式增多趋势,极端降水频数由流域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极端降水强度和降水比率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规律。53a来,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在流域西部、北部和西安周边地区呈不断增加趋势,极端降水频数在流域西部和北部地区具有增加态势,极端降水强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宁和兰州周边以及银川—西安一带,极端降水比率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运用淠河流域12个雨量站点1956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淠河流域近55年来汛期降水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淠河流域汛期降水集中度变化于0.69~0.11之间,多年平均值0.31,多年平均降水集中期在40~41候。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增大了汛期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分别在1983年、1962年发生增多突变,集中期无明显突变。汛期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序列近55年来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和降水集中期呈微弱负相关,即降水量越大,降水越集中,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日期越有可能提前。  相似文献   

11.
朱丹  肖天贵  谌芸 《资源科学》2010,32(10):1910-1917
利用四川地区1960年-2004年12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以及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对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60年-2004年,四川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的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整个四川地区降水的降水集中度呈减小趋势。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的局部地区,枯水年出现旱涝的可能性很大,南部地区降水的可预报性较强。四川东部降水逐年减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人干旱时期,西部降水短期内逐年有所增加,南部将转人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12.
李华德 《金秋科苑》2008,(2):191-191
介绍深井降水的设计,管井布置,施工及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海1873年至2007年汛期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萍  陈葆德  陈伯民 《资源科学》2009,31(5):714-721
采用上海徐家汇站1873年~2007年的逐月、逐日降水资料及1961年~2007年上海地区11个站的逐月降水资料,从降水总量、降水总日数、不同等级降水事件、持续性降水以及时空分布的长期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上海134年以来汛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134年来上海汛期的降水总量、降水总日数、暴雨频数、持续性降水频次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长期变化趋势不甚明显;②1980s以来,上海汛期的降水日数减少,大雨以上的降水强度增强,汛期的降水时段也更为集中,集中降水期有提早结束的趋势,持续无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增多趋势;③1980s以来,上海地区汛期降水总量呈现出城郊空间不一致的变化特征,中心城区汛期降水呈增多趋势,郊区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崇左市7个气象站1965-2010年每日的降水资料及雨日,计算三个干旱监测指标:综合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及累计降水距平、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结果以用于综合监测某时段旱涝程度。三个干旱监测指标计算结果与灾情实况对比分析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都能很好地反映广西西南部的干旱情况;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的是Γ分布概率来描述降水量的变化,只计算降水为0时的概率,因而与实际有差距。如果按广西西南部的实际情况,统计降水≥1.0mm的概率,则计算出的结果与实况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水工建筑物施工特点,根据施工现场的不同地质条件,结合施工降水的方法,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降水方案,来达到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深井降水的设计,管井布置,施工及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深井降水的设计,管井布置,施工及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昌都地区7站1980~2010年逐日、逐月降水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昌都地区汛期(5~9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地区汛期降水在NESO事件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在ENSO发展阶段昌都地区汛期降水除八宿外,各地均偏少。影响逐月降水的原因在于降水日数的变化,其中偏多月份中雨与大雨的降水日数增多,大雨日数增加明显,降水偏少月份,中雨与小雨降水日数偏少。对发展阶段大气环流与常年比较得出,南亚高压偏东与孟湾低槽的减弱是影响汛期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地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地铁施工紧密相关的深基坑降水也越来越受到工程建设者的关注,本文以地铁工程为例,结合场地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阐述地铁深基坑降水方案,介绍基坑降水设计参数计算方法,总结降水施工经验,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格央  尼珍 《西藏科技》2009,(4):50-52
2008年6月份以来,西藏大部地区多阴雨天气,降水过程频繁,各地区普遍提前进入雨季。部分地方还出现了雷暴、冰雹、洪涝、泥石流、稿虫害等灾害。 本文利用2008年6月1日~2008年7月20日西藏地区各个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6~7月西藏地区天气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沿江一线、南部边缘地区、东部和藏北四个区域的6月1日~7月20日历年平均降水日数与2008年同期降水日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6月1日~7月20日全区除阿里地区南部、林芝地区东部和加查降水偏少3成外,其余大部降水量均偏多;6月份,改则、中扎、拉孜、隆子月降水量超过历史同期最高值。狮泉河月平均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极值;2008我区除林芝地区的降水日数比历年平均降水日数偏少1~6天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日数比历年平均值偏多,改则、拉孜、日喀则、江孜、泽当、定日、隆子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0天以上,其中,改则和拉孜偏多1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