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2.
学校地处偏远山村,学校和班级召开学生家长会的机会就很少,平时的家校互动主要靠班主任约上几个科任教师走村串户登门家访。自从我们这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后,我这个“老班”就找到了一种“快捷、高效”的家访方式——电话“家访”。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家访“四忌”宋建栋家访,是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是班主任实施个别帮助、因人施教的重要前提;是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条龙式全程教育、全方位督促学生进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班主任不仅应重视家访、坚持家访,而且还应注意家访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群聊家访     
《初中生》2011,(25)
不少家庭担心贫富状况、父母离婚等“隐私”外泄,成为婉拒老师家访这一不容忽视的新现象。随着手机、网络等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一种叫做“群聊式”的新式家访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登门家访。这被认为“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5.
家访时机的选择“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到家。”一些学生常这样哼唱着,以表达老师家访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其实,教师家访是很必要的,学生们也不反对所有教师的家访,问题的症结是什么时候去家访,家访时都向家长谈些什么。我们的体会是,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防患...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通信、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班主任常规工作中重要一环的特殊教育形式——家访,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电话访”、“短信访”或“网络聊天访”等形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于是很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正在忽略和放弃面对面的家访形式。科技家访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变得更加快捷、直接和便利,但这种优势但背后带来的却是距离的产生、情感的疏远和冷淡,这对于新时期我们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学生问题的顺利解决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李宏英 《班主任》2008,(12):23-24
家访是实现学校、家庭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形成教育合力的枢纽,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但是,家访前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往往会事与愿违,事倍而功半,甚至恶化家校关系,影响教育效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为避免家访的盲目性,家访前要精心“备课”。  相似文献   

8.
一个老“知青”子女的转变──记我的一次家访柳芳里中学周东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在家庭中,学生家长一般都处于天然的“权威”地位,其思想意识,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家访成为教育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的家访较之过去有了...  相似文献   

9.
师德师风如何常讲常新?师德师风教育怎样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上犹二中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新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即每一位教师重点做1名学生的导师,联系9名学生,对家访和谈心交流做了量化要求。这一创新举揩在全校百余名教师中兴起家访热和实践新教育思想的热潮。久违的“家访”“回归”  相似文献   

10.
教师家访的“四宜四不宜”大兴县亦庄中心小学隋玉芹家访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既可以使教师体察学生的成长环境,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做好家访工作须注意以下几点,我将其归纳为“四宜四不宜”:一、...  相似文献   

11.
申广明 《班主任》2009,(9):39-40
怎样才能使家访既轻松又高效呢?我认为不妨增加些灵活性,在“访”字上动脑筋,试试“别样”家访。 联访 为提高家访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选择“联访”的方式,与任课教师、班干部或学生一起去家访。2003年5月,鉴于严重的“非典”疫情,学校被迫放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的普及,老师上门家访的越来越少了,电话成了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工具,被人们称为“电话家访”。  相似文献   

13.
居海燕 《班主任》2013,(11):35-35
很多年前就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直到现在,很多学生最害怕的还是老师家访。一些班主任利用学生的这种畏惧,把家访当作自己的“杀手锏”,常常以家访来威胁学生。其实,家访不该使学生紧张恐惧,使家长惶惶不安。因为家访不是“登门告状”,而是为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家访不但能和家长沟通情况,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那么,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家访是老师的一大法宝,学生称之为“告状”,是被列为“恐怖事件”当中的。我记得幼时的伙伴们还编了首打油诗:“不怕站学堂,就怕来家访;老师来我家,吓我床下趴;老师一离开,直把双手拍。”小时候,一听说老师要来家访了,注定就要灾难临头祸事上身了,要有挨骂甚至挨打的心理准备。辩解是不可能的,父母认准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你一辩解,他们反而认为你一点悔改之心都没有了。弟弟丁丁,上小学四年级。他跟每个怕家访的孩子一样,谈“访”色变。他私下跟同学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一天中午,丁丁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16.
今日家访     
“家访”本来是指教师为取得更多沟通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可在记者采访中发现,现今的“家访”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除了传统型走访,还出现了e访和手机短信访。“家访”内涵的拓展,让我们看到“家”的传统空间更开阔了,更重要的是它加固了家校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寒假将至,本刊再提“家访”,意在给广大教师多一些思路。也许采取了适合自己的家访方式,才是最有效果和最受欢迎的家访。  相似文献   

17.
教师正常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过去一段时间曾形成制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如今这种家访却变得越来越稀罕了,而恰恰相反,家长“校访”的却越来越多。笔者曾对50名学生家长、50名中小学生、5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他们对家访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家长说:我们欢迎家访。现在有的教师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只注重课堂教学,片面认为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了,别的都无关紧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会合,面对面地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情况进行商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付诸实施,有助于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家访永远是家…  相似文献   

18.
蒋德利 《班主任》2023,(12):38-41
<正>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及学生心灵的桥梁,有助于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自从教以来,我一直重视家访工作,精心设计,充足准备,把每一次家访都视作一节精彩的德育课来完成,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的基础上,收获了最佳教育效果。一、有的放矢,知家访的“天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一堂家访课,必须避“虚”求“实”,立足于学生与其家庭的真实情况,知晓家访的“天气”,让家访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夏斌 《基础教育参考》2009,(9):72-72,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逐渐被“电访”取代,教师真正走人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逐渐淡出家校联系的蓝图。家访这一传统的联络方式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古董”,陈列在记忆的深处。难道真的让家访变成永远的电话连线吗?不.家访的市场不能垮下去,一根电话线连接起来的情感远不如面对面的促膝交流。为了不让“先进的通讯”占领温馨的“情感市场”.我校试行了一种家访代访制度——常回“家”看看,效果非常显著,现在正在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家访新花样     
一提起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他们认为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所以总是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家访。大多数教师家访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家访的时问,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但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使学生和老师解除误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