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章丹  刘莲珍 《新闻前哨》2023,(13):14-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今年全国两会,“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重磅信号无疑吹响了媒体融合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号角。在国家四级媒体布局中承上启下的地市级媒体,如何在困境中求发展?本文以鄂州市融媒体中心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郭艳菊 《传媒》2021,(12):32-34
在融媒体建设的大环境下,地市级媒体面临着"一城多媒"的融合困境,需要在观念、体制、资源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实现媒体融合、资源整合的初心.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本文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为例,尝试从人才角度破解地市级媒体融合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广电媒体由属地融合向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借助落实"总书记考察承德时讲话精神"契机,举办"追循总书记的足迹、踏寻承德绿色发展"京津冀三地三级广电融媒体协同宣传活动,打出一组跨区域媒体融合、协同传播的团体组合拳,成为2021年京津冀广电融媒体协同宣传影响广泛的大事记.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中国地市级媒体紧盯政策制度变化、技术发展态势、价值引领使命,初步构建形成集内容多样性、渠道丰富性、服务精准性、技术先导性等特征于一体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然而,跟风布局求大求全、融合发展定位模糊、技术应用不精不深、人才支撑有待强化、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等仍是地市级媒体融合正在面临的重点难点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着手在顶层设计、立场定位、要素协同、话语体系、传播格局、人本导向等方面持续深化,推动地市级媒体在新高度上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却常处于被忽视的"空心地带".西北五省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其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尚处于摸索阶段.本研究聚焦西北五省区33家地市级党报的媒体融合现状,研判西北五省区媒体融合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与助力区域发展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融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趋势,而地市级融媒体发展策略则是构建和完善融媒体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政类新闻传播中,地市级融媒体发展策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的目的是探究地市级融媒体发展策略,以时政类新闻为例,深入研究融媒体发展的必要性和价值,进而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作为我国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不仅表现在媒体的融合态势,同样促进了各类媒体语言的接触碰撞。媒体语言作为融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融媒体背景下的媒体语言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卢剑锋 《传媒》2023,(20):24-26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形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经建立起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链条。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度转型发展阶段,我国各级媒体持续推动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在融合发展中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县级融媒体基本整合了两微、两台、一网一报等平台,做到了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县级融媒体要更接地气,关键在于内容融合。从信息来源端、生产端、传播端三端入手可以做好县级融媒体的内容融合。在生产端,以连促通实现信息源融合;在生产端,通过融中有特,创作新闻内容;在传播端,通过反馈直达,让受众反馈变得"重要"起来。县级融媒体在内容融合上独具优势,但依然要坚守内容融合的核心:新闻性。  相似文献   

10.
左宗伟 《传媒》2021,(17):26-28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担负着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使命的地市级党媒都在探索转型之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本文基于安徽省地市党媒的探索与实践,从"为何融""怎么融""融什么"的角度,探讨报台融合组建市级传媒中心的路径、重点事项和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张晓源 《采.写.编》2023,(12):117-119
本文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视域出发,研究高校融媒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首先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是时代所需,是现实所需。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存在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链不完整、舆论监管能力差、尚未形成专业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的三条合理路径,一是构建院、校、社会三级联动,打造“新闻+服务”平台,二是加强舆论信息的把关,打造高校融媒体舆论责任制,三是打造专业的、闭环式、开放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从"相加"向"相融"的阶段深化发展,传统纸媒在中央厨房的流程改造,移动优先的传播变革中,如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融媒体新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章从传统纸媒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入手分析,寻求传统纸媒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媒体融合的特点,引出报网融合、采编一体、多元传播的融媒体探索话题。从内容为王走心最重要、拓展渠道构建立体传播体系、转变思维模式构建融媒思维、勇于创新策划先行、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探索市场化改革,五个方面分析了媒体融合如何从"相加"向"相融"发展。坚定正确的立场,坚持职业操守,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优质的内容与独具整合性的策划与科技融合,与传播、平台融合。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新媒体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体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对媒体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融媒体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的领域越来越广,融合的层次也在不断加深。地市级媒体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基层宣传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对融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市级融媒体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地市级融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地市级融媒体的建设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推动省级电视媒体的深度融合,要在理念、内容、形式、技术等层面上实现创新发展;要形成"报、广、视、网、端"融媒体传播矩阵,融合、整合、联合相关资源,实现融通共享,从而在信息时代开创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5.
姚雪  吉喆 《传媒》2021,(13):28-30
地市级主流媒体是我国四级媒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台州广电为例,分析地市级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方面的经验.台州广电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通过建立平台、内容融合机制,提升融合传播能力与融媒体生产能力,并创新融媒体产品,打造文艺文化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6.
从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至今,我国的媒体融合改革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在中央的部署和政策的鼓励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均呈现加速融合态势,初步形成了技术先导、移动优先、功能多样的全媒体矩阵.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发布,我国将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媒体融合也将进入深化攻坚的关键时期.各级主流媒体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差异发展,协同高效,形成中央领头、省域统筹、市区联动、县域跟进的传播网络和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不断提升,大众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媒体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主要形式,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地市级广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地市级广播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广播同业走好融媒体发展之路提供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对广播、电视、报纸等具有差异性却存在共同点的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各个媒体间资源上的通融、内容上的兼容、宣传上的互融,以及利益上的共融后,形成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为融媒体。融媒体环境为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对地市级媒体来说,这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万能钥匙,各个地市级媒体必须明确融媒体环境给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正视自身在新闻传播中的处境,在危机意识的警醒下积极谋求出路,以期在风口浪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赵琳 《新闻战线》2024,(3):81-83
地市级媒体融合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深度融合,地市级媒体要立足本地,拓阵地、强内容,技术驱动、开门办媒,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通过技术赋能深度融入在地社会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机制体制创新锻造全媒体人才队伍,赋能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齐鲁智慧媒体云"作为全媒体传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大众报业集团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推进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本文从建设思路、建设内容、服务功能、创新维度、融合探索等方面呈现"齐鲁智慧媒体云"支撑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过程,思考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