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编制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3名大学生进行初测调查,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抽取99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共有17题,包括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沟通、移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移动社交网络依赖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6.3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4.057,GFI=0.944,AGFI=0.926,CFI=0.944,NNFI=0.920,IFI=0.932,RMSEA=0.056);总量表和3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74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80,表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潮流群体,对社交网络的应用具有严重依赖性。社交网络的出现与兴起、发展与流行不仅催化着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的转变,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它使人际关系趋向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交网络的对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利弊影响,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交网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交以互联网为中介,拓展了社交活动的空间性和地域性,创造了较为平等开放的社交环境。大学生既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又对人际交往有着旺盛的需求,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相较其他群体亦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可以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媒体人际交往行为发现,社交媒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但深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把它看作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这一研究发现,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社交媒体会带来"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刻板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新的困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人际交往,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侵扰。  相似文献   

5.
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现状,并从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亲密度、人际信任度、情感满足度四个维度,研究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是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影响着他们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文章主要分析"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基本特点和网络社交的工具媒介作用,进而阐述网络社交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叶  陈文华 《考试周刊》2014,(44):169-17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媒体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而寻求新环境下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微信这一新型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以H大学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揭示大学生微信交往情况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基于微信的人际交往优化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大学校的支持与引导;营造和谐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9.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人际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大学生之间广泛的联系与协作,我们不能漠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社交意识培养;第二,社交态度训练;第三,社交情感训练;第四,社交行为调节。  相似文献   

10.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必要补充,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框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提供前期基础,也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其中腾讯公司推出的QQ聊天工具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交平台。针对青少年特别是"95后"的移动社交行为特点,探析QQ平台中最重要的两个功能(QQ空间和QQ聊天工具)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带来的有利条件,QQ平台在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2.
<正>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在新媒体的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同传统的社会交际活动有显著的区别,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复杂性,因为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往条件,可以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大学生的网络交际行为愈加频繁。与此同时,由于在新媒体上大学生的网络交际活动使用的都是虚拟名字,而且是通过虚拟的平台进行的,因此更具有复杂难辨的性质,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网络发展逐步呈现出社交化趋势。大学生群体用于网络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健康发展,校园网加快建设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必然。同时,校园网发展社交功能有其独特的优势。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应树立新的观念,增加群组服务,建设师生交往平台,研发新型网络人际交往工具。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手机移动网络及WiFi技术的发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积极和消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应当让朋友圈走到线下,不断强化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开展大学生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多面影响。一方面有效消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隔阂,减少了因为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使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应从网络社交平台入手,探究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社交既拓展了他的交往空间和社交行为,同样,也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式。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梳理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的研究框架。以扬州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交网站访问情况、好友特征、社交基本属性、社交行为、态度与感受五个维度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归纳总结当代大学生基于社交进行学习的行为特征。旨在指导大学生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社交进行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12年3月29日,腾讯微信注册用户突破1亿,微信已正式成为网络社交的新宠儿,给原本就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风。它所带来的社交方式无疑成为了多数大学生追捧的一种现代化社交生活。本文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当代维吾尔族大学生所使用的微信客户端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厘清大学生社交网络(SNS,以下省略英文简称)行为的特征基础上,旨在将印象管理导入新型社交网络大学生行为引导策略的研究之中,建构出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动力运行机制模型,提出基于印象管理的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引导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交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社交网络因其独特的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如火如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但是也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通过对社交网络特点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的分析,对如何做好社交网络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最近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人际交往心理的调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了网络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提出应健康使用网络,减少网络行为对人际交往心理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