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扬 《今传媒》2013,(1):32-34
在网络平台中,网民对信息的关注和意见表达形成了多元的议题和多种声音,不同的信息流和意见流由此产生。而由于网络环境不同于传统环境的特点,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选取"乌坎事件"在"强国论坛"中的讨论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分析该事件在主流网络媒体中的呈现特征,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机制。并以此为例,讨论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使之朝着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卖身救母”是2005年末网络制造公共事件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以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落幕。在事件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起了甚为巨大的作用。而这与网络BBS的传播特性是不可分割的。本文结合该案例从私人议题容易演化成公共议题、信源缺乏权威性难以有效引导舆论、受众容易“群体极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BBS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3.
金妍 《东南传播》2015,(6):103-105
自2014年开始,微信的迅猛发展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微信成为新兴舆论平台。微信移动终端本身个人化程度高、社交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信信息闭环圈子传播、隐性传播、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引导微信舆论有其困难之处,微信舆论场自净能力弱、舆情研判难度大、多元舆论话语易引起"群体极化"。根据这些特征,以《人民日报》为例,提出了主流媒体应引导微信舆论方面的具体做法:思想上,强化主动意识;议程设置上,阐明价值意义;交流方式上,注重平民化元素;传播手段上,提升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衍生于互联网,网络舆论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其产生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本文以"4·1"沪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这一角度来研究,并探讨从传播主体、意见领袖、传播媒介、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促进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的焦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盘点2007年以来的网络大事,分析了激发网络舆论议题"焦点"的特征,发现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事件,网络舆论事件存在明确的"焦点",并且通过分析舆论焦点产生的原因,认为网络舆论"焦点"产生于网络舆论事件自身所蕴含的要素。而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对焦点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鑫 《东南传播》2011,(12):40-42
近年来网络事件日益频发,但只有少数事件能脱颖而出,成为网民持续关注的对象,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参与的内在因素,并分析了议题性质对网络事件的公众讨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可视化数据工具,以2012年1—2月期间的"韩方论战"新闻事件为例,对其在网络上的舆论传播扩散进行分析。试图呈现其舆论产生、爆发和平复的过程,并在其中关注其舆论领袖的变化和发展情况,试着探讨舆论领袖之间的网络人际关系,总结论战型新闻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9.
崔波涛 《东南传播》2014,(8):116-118
"微议程"这一概念对当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和舆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的来临使得公众舆论参与的方式发生变革,微议程极易引发强大的网络舆论。网络社会为微议程提供技术条件,激发公众公共参与的热情;微议程的议题具有公共性、冲突性、反常性等特点;从网络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微议程形成的条件、动力及议题呈现特点,进而反思公众舆论参与方式的变革,为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媒体和政府部门关注网络社群及个体的意见,进行舆论引导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网络媒体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入手,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具体方式包括网络媒体要主动设置议题,旗帜鲜明地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开通民意传递通道,获取网民的关注点,并对网民关注的热点进行正确引导;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各种媒体的议题设置,相互呼应、补充加强;设置一些地区性议题,使之通过网络传播成为全球性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为网民带来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使网民舆论成为一股积极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传统媒介已经不再占据领军地位,网络意见的能量正在引导舆论走向一个全民参与的境地。传统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角色在信息时代缺失,新媒介时代把关人无关可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阶层固化"的风险在自媒体平台的讨论中被日益放大,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参与使"阶层固化"相关言论在网络平台不断发酵,舆论场域充满了戾气和不理性的声音。为了解这一负面现象的传播现状,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平台的101篇文章为研究样本,围绕文章的主题、基调、来源等方面分析"阶级固化"议题的传播特点,并从多角度探讨此类议题在网络舆论场广泛传播的诸多原因。最后,针对舆论场中此类议题肆意传播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从社会发展、媒体报道、公众自身角度出发为打破"阶层固化"、扭转舆论场中一边倒的"阶层固化"言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美舰船南海对峙事件为研究文本,分析了在对峙事件中中美两国舆论交锋的特征,提出了在军事摩擦事件中要以"我"为主,抢占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先机、以"释"为主,重点破解"摩擦"产生的分歧点、以"合"为主,实现舆论、心理、法律战的融合、以"谋"为主,科学搭建我军立体对外传播结构的国际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社会心理学的"陌生人"视角,分析了网络陌生人的人际不确定性和情感正向性特征,讨论了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导致社会化媒体内舆论领袖和议题涌现,并实现情感和信息的极化与放大;再通过"不确定性"的理论视角,讨论这种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间共振、潮涌,导致社会化媒体传播和动员能力的突生性和意外效果,进而生成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陈然  丁骋 《东南传播》2013,(4):34-36
本文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入手,比较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科学事件上的行为差异,以此探究科学事件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作为科学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新闻媒体在主要议程与分析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新闻媒体的议程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作用有限。公众参与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议题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针对同一科学事件,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关注的主题以及传播功能框架的选择上均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3年来242个冲突性事件传播轨迹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网络对冲突性事件传播的介入和影响,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其影响体现在:作为冲突性事件传播的发源地;设置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议程,引导或改变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轨迹;补充或替代传统媒体的功能,发挥联动效应或修正作用.网络提高了冲突性事件被公众看见、被舆论影响的机会,推动了冲突性事件个案的解决,但在促进冲突性议题的解决方面依然乏力.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搭建意见表达和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当是避免或者化解社会冲突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7.
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与资讯的重要平台。其借助议程设置,可以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关注方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为例,将人民网4月份推送的378篇文章作为样本,围绕"议题分布状况"、"议题娱乐化程度"、"议题的关联度"、"议题的舆论引导力"等方面,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议题范围较广,也较为贴合热点,体现了其议程设置的意图。但是也出现了议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过度娱乐化,舆论引导力度不够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姬婵 《新闻世界》2012,(1):86-87
近年来,网络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信源保障、受众互动、议题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网络媒体主导的新媒体事件也逐渐引发受众的关注。本文以在网络上传播并发酵的“天价过路费”事件为例,试图确定网络传播议题的设置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发展及其影响,剖析网民的多元复杂心理及媒介融合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齐曼丹 《今传媒》2016,(7):15-17
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舆论的研究局限在狭义上的网络舆论方面,但移动端的快速发展使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特点,得出新媒体舆论波的三种运动规律:一是在议题自然消解后舆论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现,舆论再现新波峰;三是相关议题的出现,舆论波呈发散式运动.掌握新媒体舆论波的运动规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和发展时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控制舆论.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凭借其交流的自主、匿名以及快速传播等特性,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一个主要舆论平台.然而,非理性和偏激的网络舆论也会给客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表现探索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