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
董轩志 《报刊之友》2013,(7):112-113
中国古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装帧形式因成书材料、成书方式和用书方法的不同,在时间的变迁中,逐渐完善着自我的形态。自从20世纪之后,在书籍领域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古籍装帧形态中的卷轴、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等的特点、其流行的时代或其演变过程上,至今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结论。古籍以竹木为质料时,其形式则为简册;以帛、纸为质料,并抄写而成时,则以卷轴为主;后有雕板印刷术发明,古籍虽仍以纸为料,但其装帧形式逐渐为册叶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中国陶瓷古籍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载体。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陶瓷典籍外译成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文章基于全球图书馆联合目录WorldCat,通过调研中国陶瓷古籍及其外译本在全球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梳理中国陶瓷古籍在海外传播的现实状况,结合不同典籍、不同译者的译文进行系统评析,总结中国陶瓷古籍在海外传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中国陶瓷跨文化传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发现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存在传而不透、传而不正、传而不通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包括加强中外学者以及中外出版机构的密切合作、优化中国陶瓷古籍的外译策略、开展中国陶瓷古籍文本的系统深入研究等。通过系统梳理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状况,以一种全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陶瓷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与影响,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籍流传之久远,与修补和装帧工作有着直接关系。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古籍的修补和装帧技术。我国历代藏书家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回归     
出版家和艺术评论家都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书籍装帧作品在设计风格上正在向传统回归。当前,传统文化精神在装帧设计中的回归,不仅表现在装帧设计上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是升华为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这种融入到书籍装帧中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注入。设计家为90年代中国现代的书籍装帧注入民族之魂,成为第五届书籍装帧艺术展引人注目的重要特色之一,而显现在当代中国装帧艺术中的民族精神,似乎成为了这次展览最打动参观者心灵的主…  相似文献   

6.
贺强 《编辑学刊》2001,(3):58-60
自装帧设计被提升为装帧艺术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装帧艺术在文化的传播中已取得了公众的认可.在艺术范畴里,这种观念的提升与转变对装帧设计者来说既是可喜的,又是无比艰难的.可喜的是,至少在出版行业,装帧设计者的地位已可与文字工作者相比肩;艰难的是,装帧艺术的商业性与艺术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中国味"可以理解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气息的中国元素。中国传统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在儿童图书装帧设计上,怎样将"中国味"与现代的图书装帧设计两者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充分体现出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个性,赋予作品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已成为童书装帧设计者所面临的课题。本文将从"中国味"表现形式中的图案、文字、色彩等角度阐述"中国味"在儿童图书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装帧艺术民族特征的形成是中国哲学思想、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等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坚持文化思想的民族化对未来装帧设计民族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装帧艺术是书籍的美学灵魂,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古籍图书的装帧设计应从准确把握风格、充分开拓意境、妥善处理关系这三方面来探求出路.  相似文献   

10.
装帧艺术是书籍的美学灵魂,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古籍图书的装帧设计应从准确把握风格、充分开拓意境、妥善处理关系这三方面来探求出路.  相似文献   

11.
沃珂瑶 《今传媒》2020,28(5):151-152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碰撞交融最激烈的时期,正是这个时代环境造就了丰子恺这种新时期文人的艺术风貌。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一位大师级别的装帧艺术家,他的装帧设计可谓独树一帜,从封面到扉页,从环衬到插画,种类繁多。从他所绘制的封面画中都不难看出他推崇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尽管其装帧艺术形式比较简约,但简约不失精炼,日久逐渐弥新。本文基于丰子恺这个书籍装帧大师,通过对其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装帧设计封面画进行挖掘,从"简"作为切入点,来探索其装帧艺术风格,进而引申出其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纸"的发明,使中国古籍流通及宣扬传统文化变得十分便利。在纸本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携带方便、美观等要求,逐渐出现各种装帧形式。本文按照出现先后顺序,分别论述卷轴装、叶子、轻折装、旋风装等各种纸本装帧样式。  相似文献   

13.
1.记载人类历史和智慧的,是世界上现存的书籍和报刊。如果说,书籍报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文明,那么装帧艺术就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装帧艺术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一些人对装帧艺术缺乏应有的认识,原因就在于装帧艺术缺少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根据写刻时间、地域、形式等的不同,古籍版本异彩纷呈,成为独特的研究领域。中国古籍在重视内容的同时,也讲究字体、版式、装帧样式诸方面的美观,特别是插图的普遍运用,许多古籍图文并茂,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和版画艺术的奇葩。本文试就中国古籍插图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描述,以期引起学界对这笔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视。 一、 图象功用,非文能及 寻根究底,文字原本从图象演变而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图文并重,“左图右史”一直为古之学者们所推崇。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索象篇》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古籍保护工程的推进,科学规范修复古籍成为当务之急。河南省登记在册的古籍有180万册(件),亟待保护修复。线装是中国古籍装帧的主要形式,其修复程序包括:准备、修整和复原三个大的步骤。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及方法进行论述,表明其科学和规范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封面装帧图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艺术图像学研究方法“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的模式,对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封面装帧进行艺术学研究.“外部研究”说明世界顶级科学封面装帧的视觉表征类型,“内部研究”厘清封面装帧的艺术特征以及设计原则.同时希冀中国科学期刊封面设计,能够借鉴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经验,成功服务于传播中国的最新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7.
张澄 《新闻世界》2011,(7):310-311
古籍文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进极其重要。古籍文献的产生、传播与继承,随着年月及数目的积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夯实了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研究和保护传统典籍,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演进,正是历史文献学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其中目录学正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途径。正如王鸣盛谈到的:“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科普图书出版带来新的契机,纵观近十年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装帧设计,存在总体装帧设计意识薄弱、目标设计定位粗略、图文元素解析模糊等多方面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及大众普及的文化需求的分析,梳理出针对顶层交流需求的政务级别设计、针对高端文化需求的复刻新收藏设计、针对大众科学知识普及设计三大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博古籍的高端艺术复刻,大众科普的图像、图符、图例设计,印刷工艺与科普延展设计的实操思路,最后提出培养复合型装帧设计人才,以期实现中医药科普图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首创造纸法和印刷术,为人类交流思想、传播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丰富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大量古籍能够连绵不断地整理、翻刻,留传到今天,首先要归功  相似文献   

20.
陈之佛是近代中国一位才华横溢的装帧艺术家,他将工艺美术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其装帧艺术融绘画于装饰之中,更多运用了设计及装饰元素,在近代中国装帧艺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