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2.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下工夫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习作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进行习作评价,便能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有一个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骂,要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用它来盛饭,结果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目前许多习作评价还处于批改、定等级,然后学生修改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爸爸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有趣的"椰壳效应"。"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孩子就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吃下去,反之就难以下咽。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也有同感: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最终的目标达成度也会截然不  相似文献   

5.
杨立行 《家长》2014,(2):57-58
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  相似文献   

6.
盛桂娟 《辽宁教育》2014,(11):70-72
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爸爸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有趣的"椰壳效应"。"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孩子就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吃下去,反之就难以下咽。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也有同感: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最终的目标达成度也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忌当着客人的面。有的家长认为,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显得自己很有威信。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也像我们成人一样怕在众人前丢面子。家长不注意批评场合,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易使孩子形成抗拒心理。 二忌说“虚”话。不能因为孩子有过失,就把一说成十,把芝麻说成西瓜。将问题扩大化,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这位哲人的话说得很好,但是坦白地说,对尊敬孩子这一条,家长们很少做到。家长们早已习惯了抓紧一切时间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把孩子比喻成小树小苗,这都是大人们的创造,所以大人们就理直气壮地来为他们修剪枝条,耕耘锄草。只有大人们才有资格可以喋喋不休地批评孩  相似文献   

9.
家长批评孩子是很常见的教育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就会反感和不满,效果很不好。我觉得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谈一谈批评中的“三忌”和“三讲”。  相似文献   

10.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产生巨变的特殊时期,也可以说是“心理断乳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学生不会再像小学生那样把父母和教师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威,更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顺从和听话。这种“逆反心理”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带来了很多困难。有的家长一下就懵了,不知如何处理孩子的叛逆行为。班主任也会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以前什么都说,现在回到家就把门一关,话也变少了”。也有的家长情绪急躁,认为这么小的孩子现在就管不了,以后还了得,于是会采取简单粗暴和压制的方式。所以班主任还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家长或者教师会实施惩罚,如要求罚抄10遍。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有一种心理效应叫"互悦机制",即喜爱引起喜爱,欣赏引发欣赏。一名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完全可以把微信群变成一个激励的平台,尽量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然后以此为基础,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主张与家长交流,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对于孩子行为或习惯上的一些小的不当之外,教师也完全可以利用微信群这一更便捷的交流方式,与家长共同讨论,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而且教师如果能多用一些  相似文献   

12.
幼儿离园的时间到了,家长们陆续把孩子接走了。我刚要下楼,就听到楼梯口拐弯处传来了不愉快的对话声,使我停住了脚步。“哪有像耿老师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不听话可以批评,怎么能把孩子半年来好不容易‘结’的‘果子’全摘掉了呢?这比打了他还要难受。昨天,孩子一看见我就哭,哭得那么伤心。”我探头往下望,原来是张亮的爸爸和刘军的妈妈。接着,刘军的妈妈说:“可不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而家长却出于某种原因把玩具拿走了。这时.有的孩子不吭声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停。许多家长都喜欢前一类孩子,认为这类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后一种孩子却太“犟”,不听话.因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4.
萧于 《家庭与家教》2006,(10):54-55
我们有一个儿子,今年十三岁,养尊处优惯了,心理非常脆弱: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暴跳如雷;批评一句,就要反驳家长十句;刚刚把他从“掌心”放下就说家长冷落了他,不爱他;稍微延迟一下他的要求就四处告状(向爷爷、奶奶等),甚至以破坏家电家具相威胁;学习成绩不好还不让说,一说就骂人、赌气,甚至离家出走;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简直来了个大掉个,父母成了“孙子”,儿子成了“老子”。请问我们该怎么办?四川家长李民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表面该指责的是孩子,实际该检讨的是家长自己。家长为人父母之初就没有摆好孩子的位置。若从小就把孩子当做家庭的普通…  相似文献   

15.
起床就像一场战争孩子上了高中,要住宿,这可愁坏了孩子的家长,不为别的,就为孩子每天起床这件天大的事。这位家长还真有办法,自己不能每天跑三十多公里的路来把孩子从被窝里拽起来,就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舍友”,每天起床的时候由舍友推他。那家长也不让人家白推,声称可以“按月付酬”,只是人家舍友境界挺高的,说什么也不要。“起床像战争”的并不止这一个孩子,在这场战争中与孩子“并肩作战”的也不止这一位家长。宿舍楼里装有电铃,铃响了,热被窝里的“懒虫”却舍不得起来,再“眯”一会儿是因为心里有指望—…  相似文献   

16.
目前,“择校”已越“择”越“热”,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大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好家长的影响要胜过好学校。到底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还是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下文是多位人士从多个角度围绕“好家长与好学校的话题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有些家长怕孩子学习不好,于是就花钱请家庭教师,以为有了家庭教师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实际结果往往并不像家长想的那么理想。从实际情况来看请家庭教师也有不少问题,不少家长请家庭教师的指导思想不对,有的图省事,把孩子推给家庭教师自己图个清静;有的是让家庭教师把学校讲的课再重讲一遍;甚至还有的家庭教师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往往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养成不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的是吃“夹生饭”,有的是吃“炒冷饭”,甚至还有的整天和家庭教师玩,或与家庭教师闹矛盾。请家庭教师搞得不好容易使孩子形成娇宠心理,使他们幼小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延春 《家教指南》2004,(11):11-14
关于奖励:不能不奖,也不能时时处处、小功微绩都奖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许多家长都坚信“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对孩子是有益的,所以不少家长竟把奖励作为惟一的教育手段。有一位家长,孩子一上学,他就和孩子约定:单科考100分奖10元,期末考年级第一奖100元。孩子渐渐长大,奖励数额也不断提高。但后来他发现,这种奖励对孩子越来越不起作用了。于是,他感到困惑:难道“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不对吗?柴洁心答(以下简称答):首先肯定,这条教育原则是对的,只是这位家长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走入了奖励孩子的误区。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  相似文献   

19.
快乐可以点燃孩子的热情,这是雷夫老师的名言。每位教师都应向雷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不再把课堂变得死板,不再仅用成绩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不再只会批评和体罚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更要以雷夫老师为榜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强大、能力出色的人。  相似文献   

20.
糖衣批评     
批评可以是甜甜的,甜甜的批评就像甜甜的甘露,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因为甜甜的批评里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善意。当学生意识到这种真情善意时,他们就会欣然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感谢式”批评周一升旗仪式上,学生们都在操场上站队,晓明没戴红领巾,班长要他戴上,他却说等老师来了戴也是一样的。班长把情况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老师来到晓明跟前,摸摸他的头,笑眯眯地说:“谢谢你啊!这么尊重我,在老师来时就戴红领巾。如果今后你能牢记自己是一个少先队员,自觉地佩戴红领巾,我会更感谢你的!”这个总是不愿意戴红领巾的孩子惊讶地望着老师,飞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