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琵琶武曲是琵琶演奏的一个重要曲目,其他五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在隋唐、宋代、元明清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文章系统地阐述了琵琶武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必将有利于演奏者更好地理解琵琶武曲,演奏出更美妙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琵琶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拔之“王”。琵琶武曲中《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以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楚汉战争这个同一历史事件,如同两朵绚烂的姊妹花,是琵琶传统古典乐曲之精华。  相似文献   

3.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都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侧重点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乐曲沉闷悲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都是根据楚汉之战这一历史题材写成。《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激烈壮观的场景;《霸王卸甲》也是采用写实的手法加以铺叙的,不同的是,此曲是站在同情霸王的立场上,着重表现和渲染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  相似文献   

6.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具有典型琵琶武曲特征的作品,它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人物形象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在演奏时,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是对每一个演奏者表现作品情感的最基本要求。分析和探讨乐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表达的情感与艺术处理,可以使演奏者对该曲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该曲的再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琵琶记》是南戏经典剧作,历代对它的评价颇高,被冠之以"曲祖"之称。在用韵、格律、宫调等音律方面,明清文人学士对《琵琶记》褒贬不一,曲家之间的这种争议影响并推动了明清戏曲理论的发展,《琵琶记》对戏曲音律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观察琵琶音乐中文曲和武曲两种不同类型音乐对中学生抑郁障碍影响的疗效比较。方法:随机选取50名有抑郁症症状的中学生,把学生平均分为治疗一组(琵琶文曲)和治疗二组(琵琶武曲),对其进行音乐疗法干预,6周后自组对照比较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抑郁症症状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类型琵琶曲对中学生抑郁障碍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幔 《文教资料》2010,(24):78-80
《十面埋伏》是我国民族音乐中著名的传统大套武曲之一,它是一首纪实武曲,以"楚汉相争"为背景,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的情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十面埋伏》形成了众多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版本,现在只有浦东、平湖、崇明、汪派四个传派继承并演奏,而刘德海的新版《十面埋伏》在保持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广纳博采,兼收并蓄,深挖了琵琶艺术本身所蕴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使旧曲新弹,气势恢弘,撼人心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由来及发展过程,详细说明了琵琶文曲的特点及各种演奏技法,分析了《春江花月夜》各个段落的意境和曲式结构及这首乐曲被改编成琵琶、古筝二重奏形式的优点,简单指出了《春江花月夜》在国际上享有的地位和得到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一曲琵琶寄深情──《琵琶行》情思所在杨树玉《琵琶行》可谓千方绝唱,脍炙人口。每教学此文,感于诗人白居易笔下一个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及诗人被贬谪而沦落天涯的不平之情,便想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论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创作背景以及各段落演奏技法、风格、乐曲的理解和分析,力图充分挖掘该曲蕴含的深刻内涵,探求如何更好地演奏这首琵琶名曲。  相似文献   

15.
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流行于民间 ,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 ,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历史悠久的琵琶曲《夕阳箫鼓》最早的乐谱出自清代琵琶名手鞠士林的手抄谱。最早的曲名见于清代晚期姚燮的著作《今年考证》一书中 ,被列入“江南派琵琶曲目”之中 ,其产生至少应在1820年以前。“箫鼓”是古代的一乐种“鼓吹”的别名 ,是汉代以后盛行的宴乐或军乐 ,主要与鼓、箫、笳等乐器演奏。《夕阳箫鼓》描绘的即是傍晚时刻渔船归来时在船头演奏箫鼓的情景 ,但却采用琵琶来模拟…  相似文献   

16.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7.
琵琶乐曲《天鹅》是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曲"人生篇"中的一首。针对演奏者表现乐曲《天鹅》的两种错误倾向,从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技术技巧、音乐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决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天鹅》中出现的"重技轻艺"、"重艺轻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代文学的画廊——浅论《六十种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元杂剧的成果发展起来的传奇,取代了北杂剧的地位。剧本创作盛况空前,“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武,竞以传奇呜,曲海词山,于今为烈”(明沈廷鸣《度曲须知》);在舞台艺术实践方面,也进入了一个兴旺  相似文献   

19.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为大义;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为大智;只身进谏,婉言讽谏,不卑不亢,为大勇,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相似文献   

20.
王翼 《语文知识》2015,(4):32-34
《琵琶行》是中唐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他的艺术双璧。千百年来,《琵琶行》像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空中,为世人瞩目,为世人痴迷,为世人膜拜。人们吟诵,人们深思,人们玩味,它留给后人的太多太多,就连唐宣宗李忱都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褒奖,清代张维屏也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的感叹。可见,它有极强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