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全球化语境视角出发,探讨新词翻译中解读“他者”的理性诉求。首先通过三向度解读“他者”来构建“自我”,进而提出新词翻译的有效性不仅来自对新词信息内容的透彻解读,还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能力;再指出目的语读者获取异质他者时,通过对其文化政治语境的必要了解而将信息同相关文化情境联系的能力必不可少。得出结论:新词翻译应当在有意识性构建自我的基础上,接受和引入“他者”。  相似文献   

2.
同化还是异化?长久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界中似乎从未停息。然而事实上,当代翻译研究中关于归化与异化讨论的实质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他者的伦理态度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译者又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文化他者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5.
译者(苏慧廉)身份的复杂性和所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他或多或少都会否定"他者"的儒家文化,从而补充和延长"自我"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空间。这必然会影响到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在该影响下译者所采用的相应翻译策略。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研究时,应重视对译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译文和原文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权力他者"作用下由另外一种"语言他者"书写的"文本他者"的存在使然。"权力他者"主要包括出版机构、译语文化、译者认知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出版机构的作用下,译本呈现不同的版本并收录不同的内容,包括封面、引言、后序等的设计与编排均与原作存在差异;在译语文化的作用下,译者对文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具有译语文化的语言特色;在译者认知的作用下,由于译者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存在对原文文本的误读误译等现象。由此,翻译成为文学作品的他者书写。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3次嬗变:晚清时期他坚持归化翻译,用意译法;在五四时期转为直译;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以硬译法来开展翻译活动。通过引入文化研究中自我/他者概念分析其翻译思想嬗变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译者的逐渐自我他者化。而其自我他者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做出的身份选择的结果,其变化的翻译观是为其文化身份建构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范围内儿童文学研究稳步上升,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但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界和翻译学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仍旧不多,由于双重边缘性地位,儿童文学翻译所呈现的话语与他者失落尤为明显。以后殖民理论为平台,对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权力进行投射分析,有助于揭示某些文化优越其他文化的潜在概念,复原民族语言的活力,实现异域文化异质语言的"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9.
青丹丹 《海外英语》2020,(7):130-131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翻译.该文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分析陈小慰译者在回译展现中国战时历史文本《上海孤儿》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使用"他者"源语呈现的"自我"形象的翻译叙事,以及如何建构原文中的中国史实性与中国形象,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叙事实践中还原历史事件,以期让读者参与公共叙事中,从而探寻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英美文学中中国形象探讨的实践操作性与可行性,以期对译者在翻译时还原历史真相、构建中国形象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10.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追求。《道德经》的英译本多达上百种,这些翻译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别突出的所谓权威版本。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算得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所谓"流行",指的是其在翻译文学接受过程中受到大量普通翻译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米切尔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情况存在。他的最重要的翻译手法是将《道德经》通俗化和简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对中国这种东方"异域文化"的想象理解和自主阐释的尝试,在本民族、本土文化语境中对他者经典的重构。这一翻译作品为重新认识跨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以及由此反观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价值观贯穿于阿瑟·韦利的中国经典翻译,尤其体现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这种价值观"向外"体现在尊重与平等看待"他者"文化,具体反映在他的翻译诗学和翻译方法上:发明"跳跃韵律"以凸显中国诗形貌,采用直译方法以彰显中国诗意象;"向内"体现在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品性,具体反映在他的中国诗歌翻译取向上:钟情于陶渊明、白居易及袁枚这类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隐逸诗人,其"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被提出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日益显著。本文以1983-200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为线索,选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出版到海外的作品,分析翻译中的文化交流趋势,探析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作为文化传播者、塑造者、构建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及其在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与对话、文化积累和创新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中的他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必然存在差异,如何对待译作中的异质成分或“他性”,是翻译批评需面对的重大问题。从翻译实践与当代文化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看,应该打破传统翻译观的束缚和对忠实标准的执着,注重差异,建立“他者”意识,更多地倾听“他者”的声音,使翻译批评向着多元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5.
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海外军团"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中存在多种涉及翻译的视觉表述。本文借鉴"翻译转向"的研究视角,把"翻译"作为一种分析类属,结合徐冰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Wu街》《英文方块字书法》《地书》来探讨他的跨文化艺术实践下的"翻译式"视觉表述。同时,引鉴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认同理论来审视此中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形成。  相似文献   

16.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学者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寥若星辰。苏慧廉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山西国立大学西学总教习。兼具"传教士"和"大学学者"双重身份的苏慧廉在处理这部经书的翻译时必定有其独有的特色。本文以"自我"与"他者"为视角,对《法华经》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自我"重在守护自我,否定他者文化;而"他者"则更倾向于尊重他者,回归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翻译的第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离散"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的翻译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策略的二分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重新定位异化的翻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文化离散"的翻译策略注重在翻译中引进他性文化,给翻译活动提供了多元主体的视角,也是译者反思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之当今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影片、且以英语影片居多,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尤显重要。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片名的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中“他者”的存在;同时,源语片名必然与文化“他者”紧密相连。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英语电影片名中存在语言及思维层面的文化“他者”,对其加以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20.
翟巧娥 《海外英语》2012,(7):122-124
怎么译:从"操控"到"投降"’是申连云老师对两种翻译策略的探讨,文中指出"操控"现象是翻译工作中严重存在的问题,译界工作中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忠实"也不过是"操控"的幌子。因此,放弃"操控",对他者"投降"才能使翻译更准确,更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如今,"尊重差异、敬畏文明"日渐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伦理道义。与此同时,保持本族语的文化不受外来侵犯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必要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位,对"操控"和"投降"两者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