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4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颇受读者欢迎的书籍,这就是《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该书是《南方农村报》近年关于“三农”问题报道的结集。据介绍,《南方农村报》努力发挥媒体所拥有的公众话语权优势和传播优势,不但派记者用心采写了大量鲜活的“三农”问题报道,还用心给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王少军 《新闻世界》2008,(11):39-40
读者评报在业内不算是新鲜事,但长年坚持让读者对每一期、每一版、每一篇稿件进行评判,读者评报“常态化”,这在目前国内可能还是少见的。《安徽日报农村版》自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引入读者评报机制。把报纸好不好的“话语权”交给读者,以评报促办报,有效地提升了办报水平和报纸质量.收到了较好的多重效果。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7,(17):48-48
《南方农村报》以“服务农村经济,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品牌理念,近年来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影响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具体有以下举措: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报的读者结构和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农村报要适应读者,发展自己,必须对办报策略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对读者定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大市场,以农村读者为主体的农村报、农民报和省级农业科技报有过辉煌的历史。这些报纸大都于20世纪80年代在发行总数上达到了鼎盛期,到90年代开始进入萎缩期。特别是近几年,因各种媒体的增多以及这些媒体加大了对农村的报道力度等诸多因素,农村专业报的日子开始显得“紧巴”了。  相似文献   

6.
范以锦 《传媒》2013,(2):37
没有多少人会留意到"农"字类报纸的生存状况,也没有多少人很清楚在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广东,还有一家一直坚持为"农"服务,且有较大发行量和较好效益的《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源自1963年1月1日创办的《南方日报(农村版)》."文革"期间《南方日报(农村版)》停办,1980年2月2日复办后更名为《广东农民报》,并进入到极盛时期.1994年将《广东农民报》更名为《南方农村报》后,虽然适应了新形势,但更名并非意味着成功.各地纷纷办起的地市报纸大举进军农村,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农"字类报纸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并非意味着放弃.坚守自有坚守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陈永 《传媒》2008,(2):50-52
提前实现"中兴"目标 2007年,<南方农村报>期均发行量达36万份,广告实际收入达1100万元. 11而在上世纪末的1999年,发行量曾达56万份的<南方农村报>跌至历史的低谷:发行量跌破10万份,广告收入350万元.当时南方农村报社人心浮动,人心思走.  相似文献   

8.
毛志勇 《今传媒》2007,(11):28-30
《南方农村报》的独特理念 由《南方农村报》主办的"农村财富大讲堂"第一讲9月28日上午在广州开讲.这个讲堂旨在提高农民致富的知识和能力,启发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路径和方法,沟通市场的两端,实现各方的需要,打造一个"开发农村市场,增加农民财富"的商业思想库.  相似文献   

9.
周彪 《新闻世界》2009,(8):123-123
近年来.网络新兴媒体在中国引发的传媒变革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国内开创了报网互动创举的南都数字报于2007年8月正式上线。它全面整合南都采编资源,以南都广泛的读者群体为基础,运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报网互动,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新闻资讯,颠覆了报网互动的旧模式。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一纸风行的南都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助推南方都市报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3年来,河南农村报一年前进一大步:1998年发行量增长为6.5万份,1999年增长为8.5万份,2000年突破了12万份;1998年扭亏为盈,1999年盈利达到200万元,2000年盈利突破了210万元。1998年至2000年,河南农村报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2000年10月,河南农村报被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评为“全国农民报系统先进单位”。河南农村报的成功,关键在于编委会搞清楚了农民喜欢什么样的报纸,并把这些认识实实在在体现到了编辑、记者队伍的作风建设和报纸文风的改进等各个方面。1997年…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息报把分众化、小众化作为新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起,推出了《花木世界》、《浙江畜牧》等系列专刊,现在每月出版6种专刊。这些专刊不仅细分了农村信息报的读者,较好地发挥了农村报在细分行业中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国内新闻界     
《山西农民报》下乡和农民一起办报据新闻出版报报道(作者王坤宁):今年以来,《山西农民报》提出报纸改革新思路,编采人员走出机关大门,分赴全省农村,和广大农民朋友一起办报。3个月来,报纸面貌有了新变化,读者反映良好。《山西农民报》下乡去和农民群众一起办报的举动,具体来说.就是分地市、分农口各厅局、分县区轮流上门办报。3个月来,《山西农民报》先后推出了太原市的小康建设、晋中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阳泉市的农科教结合、运城地区的苹果战略、农业厅的玉米战略、山西农大的科技市场、襄汾县的滩涂开发、万荣县王显乡的苹果…  相似文献   

13.
从去年6月开始.陕西农民报就专门拟定了加大农业宣传报道力度安排意见,并组织编辑记者深入陕南、陕北等贫困山区,了解农村发展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及时调整了宣传角度.以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为农民服务、替农民说话、帮政府解难.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科技知识,宣传精神文明.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省上农口机关的表扬。一、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我们经过广泛深入调查.了解到了农民读者对报纸的希望和需求是.通过看报纸.学习了解政策的读者占到47%,学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0,(6):35-35
江艺平(1956年—)女,著名报人,《南方周末》原主编。198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进入南方日报社,90年代初任《南方农村报》主编。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报纸2000余种,然而,其中直接服务于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民的报纸仅有四五十种,千名农民平均拥有不到1份报纸。在这仅有的四五十份农村报中,只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南方农村报、大众报业集团的农村大众报等为数不多的报纸发行量尚算可观。由此看出,时代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民生     
《青年记者》2008,(9):5
南方极端天气造成损失1516.5亿 据深圳特区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说,今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4次低温雨雪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相似文献   

17.
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出现“科学热”而办起了一批科技报。据全国报刊调查统计,全国科技报1981年为38家,到1985年已发展到160家,除一部分属专业报纸或面向城市读者外,绝大多数以农村读者为对象。它们在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传播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专业报有数百家,大都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机关报。在以往的较长时间里,各专业报为了生存和发展,都相继把“可读性”作为努力的目标。坦白地说,这无可厚非;问题是.许多专业报往往在强调可读性的时候,忽视了指导性,并或多或少存在排斥、弱化理论宣传的倾向。于是.专业报的副刊成了“主刊”.长篇通讯、纪实文学主导了版面,以为这样就是读者的全部需要了。殊不知,现在读者在需要“可读性”的同时,还要求专业报具有“必读性”。如教育专业报.读者的主体是广大教师.他们除了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教育大事,先进的教…  相似文献   

19.
农村报的同行们聚会,常聊的话题离不开如何破解农村报荒问题。各种举措尽在探讨之中,但有一点似乎达成了不言自明的共识,即农村报要竭力与农民读者增加关系黏度。无疑,这一共识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但理性地看,其难度在于,这是一种对信息闭塞壁垒的  相似文献   

20.
提起农村报的办报思路,任何一位稍有新闻知识的人都会说,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在可读可用上下功夫。但在具体怎样服务,如何才算是可读可用这个问题上,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个人以为,可读可用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读者结构和索质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读者结构的变化。这里所说读者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农村报读者群结构层次的变化。由于改革开放及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