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对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系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发表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引起讨论。例如作者认为现行大纲“教材内容重复过多是一严重弊端”等。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孙耀鹏同志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出发,写了这篇“为专项体育课立论“的文章,发表了他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个人见解。这篇文章涉及到许多敏感的问题,特别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大纲的关系问题。我们发表孙耀鹏同志的文章,并不是肯定他的观点,而是为了引起争鸣,为了更好地探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周英华  冯灿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17-118,121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以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体育能力,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对贯彻新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着现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展开分析,并以长沙学院为案例,提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线上线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创想与实施,分析其不足,提出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6年《学校体育》第4期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同志《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在学校体育理论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学校体育》在1987年第3期,又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与杨明远、李小萍同志商榷的文章,同时开展了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专题讨论。有些刊物也转载了杨、李两同志的文章,并同时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近一年来不同形式的争鸣,当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增强学生体质到底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还是唯一目的。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多种目的,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他们批评“唯一目的”的观点是传统的生物体育观的反映,在哲学上是形而上  相似文献   

6.
<正> 《学校体育》1987年第3期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的文章,该文对发表在《学校体育》1986年第4期上杨明远、李小萍同志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从而展开了一场有关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学术争鸣。本文就《讨论》与《思考》两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商榷。一、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思考》一文的基本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目的(职能),但不是唯一目的。对“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对确定学校体育目的提出了应当考虑的三个条件:1.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国民体育的目的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制约;2.学校体育的目的要反映社会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参考国外学者的见解,根据《辞海》的解释,结合中国群众体育组织的现状,提出应在“锻炼组”这一意义上使用“基层群众俱乐部”这一概念。通过对京、津、沪等八大城市的1182名体育人口调查,论证了在大城市实行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制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教无定法”,体育教学栏目开办的宗旨之一,即是给广大教师搭建一座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学习的“桥梁”。从今年起,对于体育教学栏目中刊登的文章,你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可广泛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对我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制度、项目开设、学校体育特点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提高和完善我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加快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在我校的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陈军 《体育世界》2011,(10):49-51
借鉴俱乐部教学模式优秀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方法,构建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课程。包含体育教学俱乐部、课余体育锻炼俱乐部、体育训练俱乐部、综合体育俱乐部四种类型。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构建符合高校体育思想发展趋势和时代对高校体育的改革要求,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第3期卷首发表了丛文同志的《“成功体育”的呼唤》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问:“成功体育”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决定开设一个[为“成功体育”奠基]的小栏目,一万面邀请一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就有关“成功体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也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来稿,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索学校体育到底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体育教学中“不成功”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一文,从反面揭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必要性,我们以此作为这一专题研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12.
郑桂凤  杜娟  叶佳梅 《体育科技》2014,35(4):132-133
高校俱乐部制“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施行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对福建省实施俱乐部制“三自主”教学模式普通高校的调查与研究,找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与对策,使俱乐部制与三自主教学有机结合,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福建省各高校体育教学,更快地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  相似文献   

13.
《体育史料》第五辑曾刊载郑振坤同志所写的《论庄子的养生思想》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了庄子“顺其自然”的养生思想。旷文楠同志不同意郑振坤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把他写的文章发表于此,以利于体育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挖掘体育活动课外资源,突出医学体育教育特色,改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努力开创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新局面。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学生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速度滑冰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分析了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施速度滑冰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旨在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实施课外速度滑冰体育活动俱乐部制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院学生俱乐部制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俱乐部制是我院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实施“中期分流,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改措施,是我院向未来完全学分制过渡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学生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的,旨在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及等级裁判技术水平的一种体育实践形式,它是教学计划的补充和延伸,是多种教育形式中的一种。本支探讨了俱乐部制实施的现实背景,并对俱乐部制给予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界定。针对俱乐部制前期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我院学生俱乐部制未来发展对策及措施,以期为我院俱乐部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向深层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的话: “探索园地”从今年起,改为“探索与争鸣”。“探索”,本来就不是定论,只是对真理的寻求,如今又加进“争鸣”,就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自由自在地发表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园地。我们希望把这个栏目,办成多边对话和讨论的沙龙,希望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当今学校体育改革中存在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大胆地、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特别欢迎那种不拘一格、短小精悍、论点集中和具有独特见解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读罢贵刊1998年第3期周庆龙、马秀萍二位老师发表的文章《浅谈体育教材建设》一文后,感触颇深,但也有些疑义,仅就体育教材建设问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愿与二位老师商榷。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写这个序言的时候,还不知本书的书名叫什么。但看了全书的内容后,脑子里浮现出几个书名,如“从第一只眼中看体育”、“来自受教育者的心声”、“体育教学改革一面镜”、“换个角度论改革”诸如此类。反正,这本书立意挺新,体裁独特,至少在体育方面可谓开先河了。至今的体育教改书籍多是以成人的观点,从教育者、学者、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体育改革的,不免有些道貌岸然,不免有些装腔作势,不免有些说教,不免有些晦涩难懂,不免有些居高临下,不免有些雾里看花,不免有些脱离实际;而初生牛犊们却全然没有那些框框,也没有那么多“教育理…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体育科学体系与科学属性探讨情况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有些体育工作者对体育科学体系与科学属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发表了文章或提出了个人看法。现摘要综合整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特点做了讨论阐述;对目前陕西省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重点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建立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实施性做了分析论证,同时又对其如何实施操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