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系列点评之三 阅读《水浒全传》就像浏览中国武术大辞典,各种兵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而其中的棍棒尤为引人注目。《水浒》开场白就讲:“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军州都姓赵。”这似乎暗示我们,棍棒在唐宋年间是不容轻视的武器。在第2回“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的十八般武艺当中,棍棒  相似文献   

2.
十八般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华岳(字翠微)《翠微北征录》卷七《弓制》称:“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和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兵器》都讲到十八般武艺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殳(shu音苏)、叉、杷、绵绳套索、白打,前17种为使用各种兵器的技艺,第18种白打为徒手拳术(1995-14-3)。十八般兵器的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如《水浒  相似文献   

3.
阅读《水浒全传》就像浏览中国武术大辞典,各种兵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而其中的棍棒尤为引人注目。《水浒》开场白就讲:“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这似乎暗示我们,棍棒在唐宋年间是不容轻视的武器。在第2回“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的十八般武艺当中,棍棒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读罢《水浒》,品味“矛锤弓驽铳,鞭锏剑链挝;斧铖并戈技,牌棒与枪杈”,十八般兵器里偏偏不见了“刀”,难道刀就那么不值一提?还是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5.
《水游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义军反抗朝廷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写宋代战争的故事,当然要描写宋代的兵器。刀就是该书主要描写的兵器之一,仅刀的名称在《水游传》中就达十种之多。然而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来看,《水浒传》中除了少数两种刀名外,其余大部分刀名在宋代书籍中几乎没有记载,与此相反;这些刀名却在明朝书籍中频频出现。对此,笔者认为辨析这部历史名著中的兵器,对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历史,了解古代兵器和更好地鉴赏《水浒传》都是有所裨益的。我们先读几段《水浒传》中关于各种刀的记载。如《水浒传》第十一回说林冲“挎口…  相似文献   

6.
记得前辈马凤图先生曾经说:“研究武术的人,不能把《水浒》一般小说看待,它里面有真实可的材料;《水浒》之于武术史,其功不亚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你是怎么个读法。”起初漫不经,可日子久了,越发觉得此语有些量。于是,便又打开《水浒》专心致地细读一过,果然与往昔之囫囵枣大异其趣。十八般兵器中的鞭、锏、锤、挝属于短式兵器,可作用过  相似文献   

7.
“刀”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兵器之一。《释名》说:“黄帝来首阳山之金始铸为刀?”可见,刀是上古时期的青铜兵器,其历史十分久远。刀在中华武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甲骨文中,刀字写为“1”样图形,看上去,刀是一面刃,刀锋有后钩,背托以木,显然这种兵器利于斩杀。所以《释名》说刀“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地。”《说文》释“刀,兵也。”无疑,刀在冷兵器时代是重要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兵器有长、短、直、弯、环等状,型制多样,无奇不有。古人又把兵器一端或两端做成尖、锥、锯、棘刺和钩形,使兵器攻击时更具杀伤力。“钩”就是古代一种末端尖锐似剑的兵器,一般有长钩、短钩。又有单钩和双钩之分。 “钩”即钩引之用。《释名》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又见《汉书·韩延寿传》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可见,钩这种兵器使用时,是用其似剑的弯曲部位来钩伤人体的。 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钩”这种兵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的蚩尤时代。例如《东观汉记》记载:“诏令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技击法浩如烟海,其中尤以“跌打摔拿踢”五技为主。《水浒》中亦有相当价值的技击法藏龙卧虎,大可发掘。踢技,是指腿脚的攻击方式。拳谚云:脚打七分手打三。可见腿招之重。但抬腿三分虚,腿若被执,拳师必险。所以一般人总不轻易起腿,故而《水浒》全书回回有打、章章有斗,可是只极其慎重地写了十三腿。当然艺高人胆大者例外,如武松就是姣姣者。十三腿中,他一人独占六腿,而其中最为踢技精湛、快  相似文献   

10.
刀术是明代有较大发展的武术技能之一。自宋以来,朴刀、长刀、双刀等刀法在民间习武活动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宋元话本,杂剧对此多有描写。但是有关诸家刀法的描述则少见,这一现象到明代开始发展变化。从明代典籍的记载可以窥见当时丰富的诸家刀法。《江南经略》卷8《兵器总论》记载:当时“使刀之家十五,日偃月刀(三十六刀法);曰双刀;曰钩  相似文献   

11.
浅谈枪术中的圈与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枪是古代作战的兵器之一,历史悠久。相传庖(禾羲)始造干戈,蚩尤继作五兵。周官释五兵为戈、殳、(卓戈)、酋、矛。《昭代从书·甲集·兵杖记》载:“实録曰黄帝与蚩尤战即有枪”。程冲斗在《长枪法选·长枪说》中审道:“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说明枪的前身是矛。在冷兵器时代,枪是一种很有威力的长兵器。它以其灵活善变,伏机制胜,出击神速的  相似文献   

12.
春秋大刀武艺兵器文化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相关史料,对武术春秋大刀的历史原型三国时期关羽人物所擅长的兵器进行了考证,研究认为:晋代《三国志》史料中未有关于关羽习练和使用大刀的记载;元代《三国演义》小说奠定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形象;明代《三才图会》中有“关王偃月刀”的正式记载,并有刀谱和技法流传后世;清代已经有民间习练关羽春秋大刀的史料记载;关羽春秋大刀的形象经过长期的历史不断加工演绎而成。文章通过研究春秋大刀兵器的演变历史,发现春秋大刀兵器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形制改变,而是一种兵器文化的嬗变过程,更反映了社会与武术和军事武艺兵器三者之间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句,《打手歌》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七言俚语二首》之一有“化动四两八千斤”句。“四两拨千斤”是比喻使巧劲,借力打力。这个比喻的出处,查有版本流传的前人著述中,最早是出自清·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第八十八回:“丽卿笑道:‘兵器又不在斤两上分高低。古人说得好:四两能拨千斤重。’……”。 俞万春(1794年~1849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荡寇志》草创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相似文献   

14.
赵俊 《中华武术》2000,(2):29-29
二郎刀是长柄安上像刘一样的双刃尖刀的兵器。虽然称之“刀”,实际是带长柄的剑。为了增大劈杀能力,刀刃部分要比普通的剑宽得多,而且把刀身前端做得又尖又宽。由于双刃的刀身前端呈三叉状,所以又有“三尖两刃刀”之称。刀刃长 75厘米,比大刀短得多。包括刀柄在内,全长约3米,重9公斤左右。为了用起来更灵活,也有制成2米左右长的。二郎刀  相似文献   

15.
《钓鱼》2003年第2期刊出“你认识它吗,它姓甚名谁?”一文,笔者初步可以断定:“这是一条大刺鳅”。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Lac.),俗称尖刀鳅,刀鳅。属鲈形目,刺鳅科。我国产的只有刺鳅一属。一是刺鳅(M.aculea-tus Basil)体长在20厘米左右,二是大刺鳅(M.armatus Lac.)体长超过30厘米。从报道来看,体长为48厘米,故推定为“大刺鳅”。大刺鳅的最大特征(刺鳅亦如此),背鳍延长,与尾鳍相接,但它的背鳍有棘33~36枚,臂鳍亦有棘为3枚亦与尾鳍相连,因它坚硬无比,故名“刺鳅”。它平时常生活在沿江河浅滩有泥沙的缓流处,有时将半身埋入沙泥…  相似文献   

16.
《武当》2015,(4):5
李文奎,1960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人,陈小旺先生入室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现任淄博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淄博陈小旺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自幼酷爱武术,从十四岁开始,先后拜多位知名武术大家为师,习练过低攻拳、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及刀、剑、棍、杖等多种拳法和器械。四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最终积淀为非凡的武学业绩,曾获山东省武术太李文奎先生极拳锦标赛及全国多个武术比赛冠军,在《中华武术》、《精武》、《搏击》等著名武术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7.
神秘的手杖     
手杖,又称拐杖、扶杖,辅助行走的一种简单器械,充当"第三条腿"的作用。多用竹、木、藤或金属材料制成。我国拐杖的历史源远流长。夸父逐日(T120—5,图1)神话传说中,他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此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先秦礼制、礼仪中明确了扶杖的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王制》)还有帝王授杖"褒元老,彰淑德"的风俗,"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游泳能手任昭才何纪宪文《水浒》里的张顺水性极好,所以人称“浪里白条”。例如第三十八回说他将李逵从中带出时,“带住了李逵一只手,自把两条腿踏着水浪,如行平地;那水浸不过他肚皮,淹着脐下;摆了一只手,直托李逵上岸来。”如此精彩的技能,难怪要使得“江...  相似文献   

19.
对比水浒人物:地幽星病大虫薛永 薛永,河南洛阳人,靠卖药使枪棒度日,江湖人称“病大虫”。宋江被发配江州,见薛永枪棒使得好,便赏了他五两银子,两人因此相识。宋江浔阳楼写反诗,被押往法场杀头,薛永等人去动法场,后随梁山人马上山,被封为步军将校第五名,排梁山第八十四好汉。作为以抢断防守见长的德国中场,弗林斯的身体很硬朗,但这位硬汉又不时受到伤病的困扰,也因此失去很多表现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游泳史料拾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游泳史料,最为零星少见。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序例:“泅泳一事,类皆渔父舟子之所习,惟其知识梼昧,虽知而不能言,往籍无徵,蒐讨綦难。”在该书第八编《泅泳》中,开宗明义,就说:“吾国古时各种之运动术,其制度源委,犹可稽考,惟泅泳一事,最无系统可寻。”该编第一章《古时之泅泳家》,只有两页,仅列蓄丘诉(《韩诗外传》),古冶子(《晏子谏下篇》)、周处(《晋书周处传》)、邓遐(《晋书邓岳传》)和周文育(《南史周文育传》)等五人。第二章《古时之水戏》也不足一页,他说:“古时关于水戏之事亦甚少,择其与休育有关者,凡得三事:“竞渡……。射鸭……。水秋千……。”《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九辑,温仲华《我国古代的游泳》一文,虽引用了郭希汾《泅泳》文中各条史料,亦仅得三页。其搜集游泳史料之艰难,可以想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