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山是中华武术四大发源地之一,《水浒传》作为武术类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社会生活包括武术影响深远。围绕《水浒传》和"梁山功夫"探讨"水浒武术文化"、"《水浒传》中的武术文化、"水浒武术"以及"梁山功夫"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关系是进行水浒武术文化研究的前提,对于开辟武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一部《水浒传》让鲁西南的历史名城——山东省郓城县,名扬天下。2007年4月22日,"水浒杯"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在郓城县举行,来自全国72个武术之乡的近600名武林豪杰,汇聚水浒英雄的故里,比武论剑,切磋拳脚;同时,中国郓城首届水浒文化旅游节也拉开了帷幕。山东省郓城县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是水浒英雄宋江、晁盖、吴用等人的故乡。早在春秋鲁成公四年,这里就筑城名曰"郓"。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  相似文献   

3.
林书 《武当》2010,(8):31-32
刘世君自幼就喜欢听大人们唱《三国》,说《水浒》,演《七侠》,评《五义》,深深地被故事中的武打情节所吸引,特别是对那些武艺高超的英雄人物非常敬佩。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他九岁习武,毕业于河南大学武术专业,先后得到辽宁拳师白云峰、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名。李贽与金圣叹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两位评点,且影响至大。然两人无论是在《水浒传》的创作论,还是《水浒传》的主题论、人物论上,都是大相径庭的。李说施耐庵“发愤作书”,金说施是“心闲弄笔”;李说《水浒》宣扬忠义,金说是除寇灭盗;李说梁山人物皆“大力大贤”,金说是“豺狼虎豹”。总之,金圣叹在《水浒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都与李贽分庭抗礼,而力标异说。究竟孰是孰非,比较一下他们的批评,不难看出其高下,且对我们正确认识《水浒传》,也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邱丕相同志撰写的《古代武艺与当今武术》一文认为,“武术与军事的分野到明代才基本完成”。此论作者一笔带过,故其立论根据不得而知。笔者现就“武术与军事分野的时期”问题与邱丕相同志商榷,以求指教。一、今之武术和古代武艺的概念和关系  相似文献   

6.
奇人张奇     
张民 《中华武术》2000,(11):52-53
在武林中,张奇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武艺高超,而且文武双修,被称做文坛奇才。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上校武术教官,现任辽宁师范大学体育系副教授,是中国道家武当山自然派武术传人,还精于正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出版有《武林骄子》《闾山仙踪》《武当先祖张三丰》等多部中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查阅《水浒传》以及宋代体育文化的相关书目与文献研究宋代体育文化。主要结论:《水浒传》是一本从侧面反映宋代体育文化的文学作品,以其中人物的“运动技能”主要有武术、相扑、射箭、蹴鞠、水上运动等,反映出宋代是一个体育活动昌盛的朝代。建议:在坚持传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并积极地在群众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8.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9.
于志钧 《武当》2001,(6):31-33
《中国武术史》第二十一页说:“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并指出,商乐《大灌》和周乐《大武》是“武舞”。《武术史》说:“执干戈而舞,就是武艺。”  相似文献   

10.
记得前辈马凤图先生曾经说:“研究武术的人,不能把《水浒》一般小说看待,它里面有真实可的材料;《水浒》之于武术史,其功不亚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你是怎么个读法。”起初漫不经,可日子久了,越发觉得此语有些量。于是,便又打开《水浒》专心致地细读一过,果然与往昔之囫囵枣大异其趣。十八般兵器中的鞭、锏、锤、挝属于短式兵器,可作用过  相似文献   

11.
古代武艺与今之武术——读《纪效新书》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武术是我国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武术与军事的分野到明代才基本得以完成。人们日渐认识了武术的健身作用,逐步走上了体育运动的坦途。著名抗倭战将戚继光研精覃思,运用武术进行军事训练,取得了赫赫战绩,同时在理论上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写下了武术理论上继往开来的光辉一页。他的《纪效新书》既是一部“诲三军俾习”的军事论著,又是武林中人长期探研追索的一部武术经典。它在论述武术与军事的辩证关系上,笔者认为是很值得推崇的。人们在抨击当今武术是“花架子”、“不实用”时,常引用戚公的一句话:“既得艺,必试敌”。问题在于这里的“艺”指的是军事武艺,还是武术武艺?  相似文献   

12.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而技击亦是古代战争的基本手段。古代兵家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华武术技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孙子兵法》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来,中华武术的技击思想与《孙子兵法》是分不开的,是深受其影响的。可以说《孙子兵法》是运用好武术技击的最佳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散手、推手的溯源与释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武术,古称“武艺”,素有“十八般武艺”之说。1947年版《辞海》说:“我国近称国内原有之武艺日‘国术’,亦称‘国技’,所以别于外来之武术而言。其研究技击之机关有国术馆”。解放后,始又统称“武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间,俗称武术技艺为“功夫”。因之,“功夫”也就成了武术的别名。现在世界各国也往往称中国武术为“功夫”。近几年国外新版的英、法、德、日文辞典,都相继收入  相似文献   

14.
逸名 《武当》2011,(3):33
2010-3-3《博武国际武术网》转载了唐才良先生撰写的《武术巨擘褚桂亭的"五个敬"》(以下简称《唐文》)一文,以及网上2009-6-23《一代宗师褚桂亭的轶事趣闻》(以下简称《趣闻》)一文,对褚桂亭先生的武艺、性格、为人,似乎了解的非常透彻。为此,作者认真的读完了《唐文》、《趣闻》全文。始知唐先生是学练傅传85式太极拳,已有三十年,而对褚桂亭先生的武术生涯知之甚少,亦可说是根本不知。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正面反映农民战争的长篇巨制,而尤使武林感到兴趣的,她还是一份难得的形象化武术教材。自古以来,武术在“典雅之士”眼中,鄙俚、  相似文献   

16.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晓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20-22,27
《纪效新书》是一部军事论著,又是一部武术经典。依据历史文献和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考论《纪效新书》编纂的时代背景和刊行过程,简要介绍该书的武术内容。在明朝"北虏南倭"的历史背景下,《纪效新书》由戚继光据训练实践三次刊行,经后人多次重刊和点校,有"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两种。"十八卷本"《纪效新书》中记载有6种武艺,武术动作88势,其中拳法32势。  相似文献   

18.
启事     
《武当》2013,(7):5
为展示武术人物风采,充实《武当》内涵,特向本刊广大作者和读者征集武术人物照片。一、征集范围:1、武当各门派传人,传承人及重要武术历史人物照片。2、各武术组织、团体武术活动、练功照片。3、广大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武术人物的武术活动照  相似文献   

19.
水浒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文章分析了水浒武术文化的本质属性,客观的对水浒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问题进行分析,加强“水浒武术”的研究、整合和推广,使其成为山东农民全民健身的新亮点,并在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必然刺激人们进行精神产品消费和精神境界提高的现实需要,必然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如套子武艺的诞生。不断增加的市民成员,对于精神产品消费种类的增加和精神产品呈现形式的更新有了新的要求,武术也出现了娱人耳目的套子武艺。内敛含蓄的套子武艺迎合了宋人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套子武艺借助技击想象的成套动作展示艺人的搏击激情,在艺术类型上属于表现艺术。套子武艺极其重视武术技术的整体感悟,重视艺人的道德品质,认为身心修炼首重磨炼心性,在情感方式上属于内蕴文化。宋代的套子武艺,从其审美阶层上来看,它是一种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者普遍认同武术套路形成于宋代的观点,而至于宋代武术套路的历史成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此,本研究在探讨宋代武术套路历史成因的基础上,进而试图对宋代武术套路进行文化定位,为行家学者研究宋代武术套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