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保护是应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对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化学方法在文物保护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目前采用化学保护文物的方法很多,但是要根据文物的不同、出土的地点等分类进行,这样才能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流传百世。  相似文献   

2.
应用现代新材料来保护古代材料是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青铜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中,所用材料既要与文物相容性好,又要不损坏原器物上的考古信息、外观色彩与光泽。但经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复合封护剂在青铜文物保护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离子色谱法应用到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对研究文物原始保存环境、文物病害形成的原因、文物出土后保存环境的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离子色谱在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保护等的使用,目的是使人们了解离子色谱仪在考古发掘现场使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便携式X射线探伤及数字扫描系统能够在文物考古现场对考古遗迹,不同材质的文物的内部结构、腐蚀及保存状况,加固修复效果及考古学文化进行快速分析、鉴别和研究.本文阐述了文物考古现场X射线探伤在针对不同材质文物及考古遗迹进行检测时的原理、方法、条件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5,(2):42-46
陶瓷及石质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一大类,对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物自身性质和保护材料性质两方面综述了陶瓷及石质文物保护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耐水性、表面色泽与形貌、透气性、机械性能和耐候性测试详细阐述了陶瓷及石质文物保护效果的评价方法,并通过基材无损分析和保护机理研究对未来文物保护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无损检测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探测石质文物的风化程度、评价岩石加固效果、探测裂隙分布和裂缝灌浆深度、探测石窟渗水原因、研究彩绘和壁画的颜色以及分析颜料成分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无损检测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陶质文物修复中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质文物的修复是修复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部分。无论修复何种材质的器物 ,首先要对文物有充分全面地了解 ,认清其历史背景、结构组成、制作工艺、埋藏环境、病变原因、保存状态等 ,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可行的修复计划。在制订了修复计划后 ,便可实施具体的修复工作。包括清洗、加固、粘结、补全、最后的封护和维护等步骤 ,这些都要遵守修复原则 ,任何不利于文物保护的方法都是不可实施的。陶器表面装饰层的修复是个较为敏感的问题 ,亦无统一规定 ,应在遵守修复原则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进行。资料记录、档案建立是现代修复中极为重要的 ,应引起高度重视。考古发掘现场器物的提取与保护在我国一直都是由考古人员负责 ,其实修复人员参与其中 ,将会更加完整、科学地提取与保护器物。  相似文献   

8.
西安明秦王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区文物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其墓葬石刻、陪葬文物、丧葬制度及守墓制度等丰富的遗址内涵更体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文物保护宣传不力,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封土及相关文物保存状况较差,盗墓猖獗,文物散佚及房地产业违法扩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及同类遗址区保护经验的对比,对明秦王墓的保护提出了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实行有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与杜陵合并保护,复原及特色旅游开发等五条对策。  相似文献   

9.
瓷器文物随色修复是高职陶瓷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因分不清颜色主次、调色不准影响实训效果的困境,而借助颜色识别器软件操作简单、实时性、直观性特点,能够为学生的随色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实现随色修复教学的标准化.如此,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效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华章》2010,(11)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各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分析零陵区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发展旅游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最后,作者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