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书”,与教“学”是一回事吗?也许您觉得这个问题可笑。的确,它们在常用意思上是一致的。但在这里我要提出另外一种看法:教“书”与教“学”是人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所谓的教“书”,就是指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教“学刀则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给祖国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材。显然,单凭教书——啃课本,不可能达到目标。我们对教师的恳切希望是:不仅要教“书”,而且要教“学”。特别是对大学生,更应当着重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所谓“教”“学”同步.就是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教示学.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同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3.
徐堂荣 《教师》2011,(18):79-7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学主流思想,但是反思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师“津津乐道”、学生“亦步亦趋”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教数学”走向“教学生学数学”,通过加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4.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多“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应用,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应用。教学应以“学”为主。学生不愿学,教师得教学生愿学;学生不会学,教师得教学生会学;学生学得不好,教师得教学生学好:教师的一切“教”的活动,都得适应“学”的实际,“学”的需要。一言以蔽之:以“学”为中心,为“学”服务。谁真正明白这一点,谁就会放手让学生“学”。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学”,才谈得上教学过程真正以“学”为主。不妨看看四十五分钟内的课堂。该让学生熟读的课文,学生往往得不到熟读的机会;应让学生反  相似文献   

6.
当教师不再剥夺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自信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当实现的教育,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会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会学?近年来笔者进行了“先学后教”的实验。一、改革传统“先教后学”模式的必要性传统“先教后学”模式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移植、重复,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喂食”式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学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全然不顾学生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一切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但此种模式易操作。当然,我这里要强调的,改革传统模式,并不是对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是条件,学生的“学”才是根本和目的。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和过程。因此说,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实现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更是实现本真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把公开课的观课目光转向学生会发现很多现象值得反思.课堂教学从“适教”向“适学”转变,是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重心向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为中心转变.做到“适学”要以“恰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领“学”的活动,要以“知识问题情境”激发“学”的兴趣,要以“言语作品的分享活动”检验“学”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学”,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前者是动机教育,是向科学高峰登攀的能源;后者是方法教育,是通向科学知识高峰的阶梯。学生“会学”主要是会思考懂方法。教学生“会学”,要重视激发兴趣。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精读、深思、实践中发现问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习惯思维,教师高高在上,是绝对的主动者,学生永远是被动者。这种教育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摈弃。  相似文献   

13.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一、导疑古人云“学则需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踊跃提问,学会提问的方法。1.多鼓励,多表扬。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  相似文献   

15.
高翠任 《学周刊C版》2014,(5):107-107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恩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把“教学生会学”;当作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来对待,坚持有要求、有落实,天长日久,我们的教学便会自觉摆脱传授知识的局限,向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转化。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就无法教学生“学会”,也就更谈不上“会学”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其次,是融洽师生感情。我们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8.
洪劬颉 《江苏教育》2010,(12):39-42
何谓教学?教学,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新课程的纷争中,似乎是愈问愈乱。多少年来,众说纷纭又莫衷一是。就如同教育研究一样,几乎没有呈现出如王栋生先生所说的“以学术积累为特征”的“累进式成长”,而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和争论。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来看,将教学拆解之后,代表性的观点有:“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先学后教,为学而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概而括之,就是“基于学的教”还是“基于教的学”的问题。这个话题在新课改之后,在应试与素质的拉锯式迂回中,在新的教育理想找不到方法而陷入迷途、旧的教育观念仍在现实的土壤上大行其道的较劲中,往往就出现在“教”“学”两个字上。  相似文献   

19.
李芳 《教育探索》2003,(12):78-79
非母语教育从人的非母语交际接触开始,一直随其生命延续,在“教”与“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小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教”的比重大于“学”;中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教”寓于“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大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学”的比重超过“教”而成为主导。我们所讲的非母语是“学”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犤1犦。“教…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教学?过去往往理解成“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应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归根结蒂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要靠离校后的体现,因此,掌握学习本领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即掌握了学习本领)。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那么,教学目标才以实现,教学的价值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教师要教“学”的理由(转变观念)、如何教“学”(改革教法)、完成教学轨道转移的标志(达到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