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灾害新闻,就是以报道灾害为内容的新闻体裁。灾害新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灾害过程可分为:灾害预防新闻,抗灾新闻,赈灾新闻,灾后反思新闻;按灾害报道题材可分为自然灾害报道、人为灾害报道、事故报道。”  相似文献   

2.
赵淑萍 《青年记者》2012,(18):15-16
时政新闻中的人物经常是政党、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人物,他们的身份体现了新闻价值要素的显著性.以新闻价值构成的要素加以分析,显著人物进行的活动往往能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媒体报道的着眼点是以人物的出现为报道主线,报道内容围绕人物的活动展开. 以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就是:时政新闻中的人物报道对于构建国家政府领导人物的媒介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向宏悦 《东南传播》2018,(5):148-150
浦熙修是我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的著名女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期间不仅采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新闻,还编写大量社会新闻.浦熙修采写的女性人物报道可分为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女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远道而来的外国女友人三大类.在这些新闻作品中,浦熙修传达了其关于女性的平等、公正和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为变动的外部环境和其内心的独立意识两方面.作为历经抗战和解放的记者,浦熙修的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作为杰出的女性新闻人,其关于女性人物的报道也为人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浦熙修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主要是关注其生平经历,或者将目光集中于其新闻精神和新闻作品的分析上,对于其女性人物报道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以第一手资料为蓝本,立足于对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作品的研究,浅析其女性新闻观点及其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对外报道的五个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难新闻对外报道中,除必须及时准确,外宣媒体尤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借鉴西方媒体经验,着力增强报道时效性、针对性、多面性、故事性和传播视角的多元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抢占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在具体报道中,对外传播媒体应根据新闻事件发展的特点,分阶段、有计划地增强各个环节的着力点.例如,在灾害事件发生后,应该快速反应,有序组织,努力抢占话语权,着力增强报道时效性.随着灾害事件发展,应该客观准确地报道事件本身,重点围绕国际社会关切,开展针对性报道,并以人物故事入手,用朴实语言、感人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海外受众.  相似文献   

5.
巫莹 《青年记者》2008,(12):79-80
人物通讯和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记叙文(文中简称人物记叙文)都是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记叙性文体,两者有诸多共同点,如都是以现实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都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都强调细节制胜,都强调文章有感染力等.但是,两者在选取写作对象,搜集素材的方式、情感表达,作者的角色以及写作时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物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6.
广播人物专题来自生活,来自具体的新闻实践,因此只有始终坚守其新闻性,坚守广播专题需要遵循的新闻价值、新闻时效、本地特色三大原则,方能拥有清澈的源头活水. 价值度:广播人物专题创作的参照前提 价值度即新闻价值的高低,这是衡量广播人物专题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尺,记者采写的人物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引人关注,是否引人共鸣,是决定人物选材的关键.具体来说,广播人物专题关注的多是“新闻事”中的“新闻人”,可以走进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聚焦公众关注的热点人物,挖掘大千世界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本身就有新闻故事,本身就有新闻价值,自然为节目创作奠定了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物新闻,即以消息的体裁报道人物的新闻,也可以说它是以写人的活动、事迹、思想为内容的消息。现在,从全国性日报到省市晚报,从综合性大报到专业性小报,刊登的人物新闻越来越多。有的报纸半年之内在一版发表一百多条人物新闻。有的报纸通过人物新闻一年中报道上千名人物。在这样众多的人物新闻中,不单报道了那些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如党政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学者名流以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突出贡献者,还有各行各业大量的平凡人物也宣传出来了。由于这些人物新闻具有篇幅短小、新闻性强、文字简洁和报道迅速等优点,许多报纸刊登人物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对具  相似文献   

8.
杨清波  周燕飞 《传媒》2018,(1):85-87
城市品牌构建及传播是推进城市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型新闻活动策划及其报道具有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城市品牌的功能."逐梦他乡重庆人"人物故事寻访活动以人物为核心、以故事为特色、以全媒体融合传播为手段,在提升重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首选度方面有独特效应,本文以此为例展开研究,为发掘大型新闻活动策划除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以外的品牌价值,并在三位一体中谋求价值最大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的灾害新闻对于稳定社会情绪、支援灾区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试图从中总结出灾害新闻的采写技巧.对高质量灾害新闻的采写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杜友君 《出版广角》2016,(19):88-89
《媒介叙事》以《环球人物》和《时代》周刊的国际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广泛联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背景,对国际人物报道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为改进对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宋捷 《传媒观察》2011,(7):52-53
长期以来,人物新闻在纸质媒体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对于生动鲜活的人物的记录,如同时代的一面面镜子,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生命力。然而,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渐渐成为阅读新趋势,那些以细致、翔实为特点的长篇人物通讯日渐式微,人物新闻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近几年来,面  相似文献   

12.
国两会历来是各大媒体新闻竞争的焦点.6000多名代表,委员给两会创造了丰富的新闻资源,也带来如何创新两会人物报道这一课题. 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两会集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拉近两会报道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充分解读两会上传达出的执政信号,是两会人物报道需要承担的使命.本文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齐鲁晚报三家都市类媒体的两会人物报道为文本,从报道对象的选择、主题切入、形式展现等方面比较分析2011年的两会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环球人物网"视频新闻为例,认为它对网络视频新闻文化叙事的建构有三点启示:一是挖掘新闻故事中的人情味,讲述好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开拓新闻报道的广度.二是碎片化展示故事中的悬念与冲突,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深度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三是找准每个新闻报道的亮点以精准定位,不断创新网络视频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提升新闻传播的效度.  相似文献   

14.
景晓黎 《视听》2016,(12):143-144
人物新闻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广播媒体对影响较大的先进人物,通常会先报道新闻人物,紧接着围绕人物进行追踪挖掘,做好人物新闻的专题报道。一篇优秀的人物新闻专题应该有温度有灵魂,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善于挖掘讲好新闻故事的力量,提高受众对人物新闻专题报道的兴趣,让他们可以从人物新闻的报道中得到相关的借鉴、启示、提醒和教益,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F0002-F0002,I0001,I0004,I0005
频道介绍 辽宁电视台综合频道是辽沈电视媒体中,唯一一个自办新闻栏目群、人物新闻支撑的品牌地面频道,以主打品牌新闻栏目《新北方》为龙头,以人物新闻栏目《新闻正前方》、法制新闻《正在行动》、新闻资讯栏目《新闻早早报》、新闻服务栏目《健康一身轻》和人物访谈栏目《今晚博客》,构成综合频道整体的黄金收视链条,根据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的统计,  相似文献   

16.
人物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物的新闻。这里所说的新闻是狭义上的新闻,即指消息。 人物新闻同人物通讯相比较,篇幅大大缩短,但时效性却更强、报道的事迹更加突出,受到编辑的青睐。以河北日报为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9月河北日报改版之后,人物新闻在报纸版面上频频出现。仅1997年10  相似文献   

17.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8.
陈馨凝 《东南传播》2017,(12):126-127
新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物。新闻中的人物,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记录,再用视听语言手段表现出来的。本文以正反两面的四个角度,分析记者如何对新闻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辅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分析如何借鉴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来展现新闻中的人物,让新闻中的人物在真实的基础上有更加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  相似文献   

20.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在新闻中采用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使新闻作品精炼传神,真实生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语言都各有特点.在新闻作品中采用人物的语言,就要注意以最“本色”、最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去表现特定情境下新闻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我们熟知的新闻名篇《刘胡兰慷慨就义》,全文不足300字,但除了导语和结尾外,文章都是用人物的对话来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始末,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