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制作背景 新课标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这节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超重与失重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测力计或台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示数会变大或变小.虽然学生通过坐电梯或坐过山车能获得亲身体验,但却无法直观地看到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测量示数的改变,因此这种体验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感受在现象中示数的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与学习.本教具"超重与失重现象演示仪"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制作的.  相似文献   

2.
超重和失重的本意是"视重大于或小于实重"。但在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心中普遍认同的却是旧人教版教材的定义:物体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向下时失重。后者虽然简单,有利于降低教学、考试难度,但科学性欠严谨,束缚了高中师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优质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文章借鉴伽利略的"大船舱"等科学思维方法,拓展超重和失重的研究范围和思路,揭示了旧定义的偏颇。进而对教参教辅的修编,以及考试命题等,提出了灵活处理、支持创新的建议和提示。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的提出 超重和失重是物体在竖直方向做变速运动时产生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超重和失重现象还十分有趣。本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动手设计了几个“超重”和“失重”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超重”、“失重”现象的分析是高中物理的难点.应该说“超重”、“失重”只是两句俗语.只要弄清本质,就不难把握.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三年级物理教科书(1991年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但超重和失重概念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超重和失重实验又是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难题。为填补超重失重知识点的实验空白,突破这...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超重与失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下面介绍几个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实验,效果很好.一、演示装如图1所示,用一个矿泉水瓶,在其底部开一个直径2cm的小孔(作通气和注水孔),把一块橡皮膜(最好选用避孕套)扎在瓶口上,橡皮膜宜扎的稍松弛些,在瓶内装入适量水后,橡皮膜成一个水球.实验时,通过观察水球的大小的变化来研究水的超重、失重现象.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升降机换成升降电梯,都是通过分析人对升降机(电梯)的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前者安排了“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后者在例题旁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9.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力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大多数学生对"物体在空气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还可搞清楚,但对于"液体中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则感到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此类问题不仅涉及重力、弹力,还要涉及浮力在超重、失重过程中的特点.为使学生熟悉、掌握此类题型的思考方法,现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学生的实验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分析现象,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由电梯实验入手研究超重、失重现象,得出超重、失重概念,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规律.用钩码和橡皮筋模拟"蹦极跳",利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嚣在电脑中得出橡皮筋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分析蹦极中的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过程,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一年级《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内容。传统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由教师的讲授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的现象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超重和失重既是高中物理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学生常常疑惑:为什么要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昵?超重不是重力增大那为什么叫超重?失重不是重力减小为什么叫失重?我们认为,这与教材编写思路有着重要联系。教材编写本意在开门见山提出超重和失重概念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曾想恰恰成为学生疑惑之源。一、教材值得商榷之处1.刍议教材例题科学性"超重和失重"安排在《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仍然存在,并且重力的大小、方向均没有发生变化.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仅由物体的加速度决定.  相似文献   

15.
唐慧 《考试周刊》2011,(33):168-168
超重或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的应用,产生原因是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常称为视重。视重不等于实际物重。当发生超重现象时,视重大于物重;发生失重现象时,视重小于物重;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时,视重等于零。例如一个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  相似文献   

16.
1问题提出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高中物理课本中有一课内容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但实验研究失重和超重现象的都是一些向上或向下直线运动的实验,而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而绝大多数是圆周运动和旋转运动的.能不能设计一种带有旋转运动的"失重和超重现象实验仪"呢?我们想到了初中物理中<机械能转换与守恒>这一节的重要实验--麦克斯韦滚摆实验.麦克斯韦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既有上下运动又有旋转运动,那么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失重和超重现象呢?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麦克斯韦滚摆失重、超重实验仪".对麦克斯韦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失重和超重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失重和超重规律解析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物体且加速度沿竖直方向的情况,而且对物体系、对各个方向的加速运动,均可利用失重和超重的知识来分析判断。对于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问题,可以简化为关注系统整体的"重心"运动的超重和失重问题,即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系统重力还是小于系统重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在介绍"失重"和"超重"时有一个观察失重现象的小实验,即将一个在底部侧面打了洞的金属罐头盒装上水,当罐头盒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洞中射出,教师借  相似文献   

20.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