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刑诉法增设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以下简称“未审没收程序”).然而,立法规定相对原则,应该对未审没收程序的启动程序、审理程序、权利救济、没收对象等予以完善,确保立法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建立初始,颇具争议,不过制度完善也还具有较大的空间。笔者认为,在已确定的适用范围上,可以对缺席审判的适用范围做一定程度的变通,以更好地适应实践的需要。对于适用范围的调整,可以从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衔接、数罪中缺席审判的处理、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纳入和严重疾病缺席审判的限制四个方面作考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特别没收程序与缺席审判程序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较没收程序所具有的全面性、优越性,特别没收程序的存在备受质疑。但2018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增加缺席审判程序的同时仍旧保留了特别没收程序,这其中不免涉及到对特别没收程序存在必要性的考量。文章分别从目的学、体系学、法教育学三个角度对两程序所具有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外在规则体系进行了分析。特别没收程序是针对财产的处置,缺席审判程序是对人的处置。为丰富追赃追逃手段,一方面应理顺两程序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梯度关系,另一方面应推动两程序的协调与衔接,打造刑事一体化视域下的多元化庭审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刑事诉讼法在刑事特别程序中确立了未定罪没收程序,检控机关通过证明应予追缴的犯罪所得和犯罪工具与被控的刑事罪名有因果关系,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程序予以没收涉案财物。未定罪没收程序的诉讼标的是物不是人,其并不涉及人身自由权的剥夺而仅仅是一个关乎财产权的问题。因此,为充分保障权利主张者的合法财产权益,必须明确检控机关和合法财产权利主张者的证明责任,明确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来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特别程序作为独立的一编,包括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四个部分,立法者在此次修改中单独设立一编是对我国司法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与世界各国司法制度进行接轨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再审程序启动事由的完善对于规范和限制再审程序启动有着决定性作用,而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事由的规定存在一些问题,使司法实践出现"终身不终"和"申请再审难"并存的现象。本文立足立法现状,在分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事由规定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再审启动事由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设置引起了一些质疑,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经人民法院审判,其财产即被没收是否有违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基本原则.本文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立法原因、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条文的解读、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浅析新刑事诉讼法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民事抗诉制度仍有存在的必要。对于这一制度,2007年10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尽管在抗诉事由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但在抗诉的客体范围、抗诉程序的启动之限制、抗诉的次数等方面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民事抗诉制度仍有存在的必要。对于这一制度,2007年10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尽管在抗诉事由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但在抗诉的客体范围、抗诉程序的启动之限制、抗诉的次数等方面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在程序设计理念、启动主体、具体操作规范等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使得其与诉讼模式的改革趋势不相协调。为此,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再审程序应体现私权自治、程序公正、维护判决权威的理念;启动主体应以当事人为主,限制检察机关、取消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的主导地位;当事人申请再审应从申请审查、理由、期限等方面强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嫦娥奔月”这则神话以全新的女性视角进行阐释,可以析出女性“逃离”男权压抑的主题。《作女》中的卓尔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与“嫦娥奔月”在形式与内涵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形成了原型上的互补与参照。在性别角色规范与自由、理想不可兼得的历史境遇中,嫦娥和卓尔存在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作女》进行合理有效的文本阐释,沿着原型批评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方向,我们可以发掘出当代都市女性中“逃离”一族的深刻心理机制,以及“逃离”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窜货治理是个系统工程,企业应该构建起三级管理平台,分层加以治理:首先,在制度层面建立企业自检机制,根除窜货产生的内部根源;其次,在措施层面建立窜货预防机制,震慑窜货行为,并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第三,在解决层面建立窜货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窜货行为,防止事件扩散。  相似文献   

14.
离魂文学者,其虽兴起于六朝志怪小说,然尚未得以深化之,演至唐代,摄入传奇创作,遂得以可叹为成熟境地,而至元明时期,其体裁已为戏剧,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显其妙;其内容已摄入社会思潮,为反讽社会之载体;其文学造作,亦颇具艺术之强势。此时之离魂文学,要以《倩女离魂》为代表,虽固有其缺陷,然其足见离魂文学自魏晋发展以来,至元明以获第三次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56年秋冬之后,中国农村出现了退社风波,农民退社既有合作化过程本身违背自愿互利原则和高级社缺乏管理经验,干部官僚主义,农民收入降低的表面原因,更有高级社本身脱离中国农村实际生产力水平的深层原因,针对农民退社,中央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民主办社,增加自留地,调整社队规模,社会主义教育等办法,这些政策,对农村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由于调整政策本身和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调整没有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6.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而远离现实的感受。他们各自的选择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小说借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点出了作者华顿的态度:人要在社会传统、责任与个人情感、自由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唯有"远离"可以走向与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学风的嬗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由明中叶空疏浮泛向务真求实的转变,由此促进了明代考据学的发展;二是由清初大师们倡导学以致用向乾嘉学者脱离现实、专务考据的嬗变;三是嘉道之后,考据学逐渐衰颓,今文经学的抬头,经世致用思想的复活,出现了借经学研究的幌子,行政治比附之实的治学风气。但总的变化趋势是由虚变实,由“空谈义理”、“高谈性命”向务真求实、经世致用转变。学风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治学宗旨。  相似文献   

18.
寒山碧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以朴实的语言叙述着主人公林焕然在解放后那段狂飙年代中的人生遭遇和逃离与漂泊的经历。论文主要通过林焕然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人生选择分析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精神文化内质。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既受西方自由精神和广东地域流动文化的影响,又是知识分子自身独立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全书又弥漫着浓郁的家国根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会计委派制试行以来,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资金管理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完善法规制度、规范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委派方式、明确会计委派制的主体和客体、正确处理好指派单位、会计人员和受派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某个角度看,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近似于《西游记》中的唐僧,一类个性强能力也较强的活跃学生近似于孙悟空;多数有一定能力,也较活跃,但屡犯错误的学生近似于猪八戒;一类能力平平,但踏踏实实且不够活跃的学生近似于沙僧和白龙马。班主任可借鉴《西游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来理顺班级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