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诞生于张恨水创作末期的《记者外传》在题材上却十分接近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二者均描绘了一位皖籍杨姓少年于20世纪20年代到北京做记者的所见所闻。《春明外史》是青年张恨水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记者外传》则是暮年张恨水的严肃回瞰。不同创作阶段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勾连起张恨水数十年人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将《记者外传》与《春明外史》对读,希图在互文的语境中重新审视两部小说不易察觉的隐微之处,并藉此为理解张恨水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开拓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2.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生死场》诞生于多重语境之中。小说的前两节《麦场》《菜圃》创作于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哈尔滨,殖民语境为作品定下了民族解放的主基调。而小说创作于青岛的部分则更体现出萧红个人的精神表达,它与主基调构成一种张力,形成了多声部的叙事声音,从《生死场》的复调式叙事中可以探析其复杂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信天游作为陕北地域的文化表达与情感载体,兼有民间性与地方性,影响着陕北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精神、心理和气质。路遥小说《人生》就是信天游运用的重要范例。信天游作为小说的副文本,在《人生》中主要有三个作用:表达爱意、回忆联想、道德惩戒。这三层作用重叠在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人生》的文化特色,加深了作品中人生道路选择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6.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多本名作,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精神食粮。本文围绕《人间失格》这部小说,简要阐述了太宰治的生涯以及这部作品的诞生原因,最后对太宰治的人生色彩投影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使更多读者了解太宰治的文学作品。在小说完成后,太宰治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生都在追寻爱和温暖,他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话拟话本短篇小说,自明代《欢喜冤家》、《石点头》开始,转向伦理教化。余风所至,有清一代同类小说亦受其影响。产生于明清之交的《醉醒石》以醒痴世、达世道、垂教诫、为大千世界说法相标榜。其题材内容的三个方面:揭世道,戒人生,倡伦理,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世道人性的见解。其对明末社会现实的广泛描写更使其书极具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其艺术上则论理恰当,丝丝入扣;人物生动,形象感人;描写细腻,颇具生活气息等。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本期文人拟话本小说极富特色的一部。  相似文献   

8.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梅雨之夕》中困惑与冲突之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诙谐有趣是人们对《西游记》众口一致的评价,也是《西游记》诞生四百年来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文本的诙谐有趣,分别体现在性格塑造、内部矛盾冲突、市井生活描写和以俗为美的趣尚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筱风短篇小说集《蜗牛壳里的爱情》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筱风本名王小风 ,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筱风自幼喜爱文学 ,大学毕业后潜心于小说创作 ,多年来笔耕不辍 ,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有 2 0多万字先后发表于《飞天》、《朔方》、《短篇小说》、《佛山文艺》等文学报刊 ,颇受圈内人士的好评。《蜗牛壳里的爱情》的一书系作者精选的短篇小说集 ,全书收小说 17篇 ,计 17万余字。小说集除第 1篇《魇》和第 5篇《“目灼灼贼腔未改”》为明显的另类作品之外 ,其余大都以现代人的家庭、婚姻和爱情为题材 ,描述了现代人 - -…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后花园》是发表于抗战时期的一部力作 ,小说文本关注人生的本真状态与真实遭际 ,并通过冯二成子这个精神文化典型呈示了萧红关于人生的思索与追问 ,使文本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文本中透露出浓厚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向被认为是"散文化的小说",而人们普遍认为"散文化小说"思想含量小。当我们抛开艺术和历史偏见、成见,在当代的、国际化的文艺理论视野下认真重读经典,会深刻地体会到,《呼兰河传》体现了萧红对人生、社会、世界认识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以整体的象征隐喻框架,蕴涵了古往今来轮回着的苦乐忧喜的人生,而这其实是萧红心中的北中国传、中国传乃至世界传。特别是作品以隐显两副笔墨描画的两个人生系列,交织表现了人对人生无力控制但仍坚韧顽强地挣扎和人的生命自由、自觉、自在的两种状态。此外,作品还对人的精神奴性、东北民俗、民间文化的复杂性做了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于 2 0 0 1年出版《墨子间诂》新点校本 ,与 1 986版点校本相比 ,点校质量有明显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标点方面存在着不当断而断、当断而不断、标点不确、不明引文起讫而误、体例不一等不足 ;文字方面亦有诸多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自1991年《在细雨中的呼唤》进入到他转型后的新时期,无论认知角度亦或叙述方式都有些改变。本文以他的后期作品《在细雨中的呼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来分析他创作时以平和的方式来缓解苦难,及面对灰色世界时他表现出的一种虚妄姿态。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学宝库浩荡无际,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算不上其中璀璨的明珠,但作为第一部被译成西方文字并得以出版的中国长篇小说,它在汉籍外译史上却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好逑传》的翻译传播史可追溯到18世纪,其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其中,经托马斯·帕西(Thomas Percy)编辑于1761年出版的英译本不仅问世最早,而且颇具盛名与影响。本文试以帕西英译本《好逑传》为中心,对其早期的传播、翻译及影响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海明威的名篇之一,作品用匠心独到的矛盾设置,以悖论的模式呈现了"迷惘一代"的迷失人生。文章从小说的主人公、主题、主要象征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出发,解读了《雪》中悖论模式对这代人迷失状态的再现与凸显。  相似文献   

18.
小说《人生》是在“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大环境下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处。小说主要表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追逐大城市现代化梦想的历程,而作者路遥之所以选择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创作背景,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从中古时期走向近现代的启蒙书,它和《红楼梦》先后出现于18世纪中期,即封建社会最后“盛世”——乾隆年间。在作者吴敬梓笔下,中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组组生活在科举社会里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和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写实人物形象。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敏锐的洞察力、恰当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小说中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对自己的群体进行了提示和预警,探索了知识分子在举业至上主义和八股制艺的牢笼下如何冲决精神罗网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通报》2 0 0 0年第 2期及《中学数学研究》1999年第 2期中分别给出了方程组∑ni=1xi=p∑ni=1x2 i=q(n≥ 2 )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本文通过类比、联想、猜测、归纳等思维方法 ,证明了 7个新的数学命题 ,从而使上述两篇论文中的例题不仅有较简单的解法 ,而且可以推广出新的数学命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