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刘丹 《新闻窗》2013,(3):83-83
我是新闻战线的新兵,水平不高、经验少,但我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谨记在心,坚持到第一线采访,在现场抓第一手材料,并拍摄照片。见报时图文并茂,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权威性,有一些稿件被报社评为好稿,多篇荣获贵州新闻奖。这些奖项是对我的鞭策,鼓励我不断前进,鼓励我继续努力,写出更多的好作品。善抓细节与逆向思维有同志看了我的一系列报道,说我懂得从一堆不理想的线索里抓到不同于别人的新意。其实,如何将一条平淡无奇的新闻变得精彩,主要是靠抓特点、抓细节、抓角度、多思考,有时候还得学会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徐健 《新闻传播》2010,(1):133-13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在我国各城市都出现了一类被称作"新闻报料人"的媒体信息提供者。这些新闻报料人为传媒竞争注入了活力,因此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近两年,国内有一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新闻报料人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景义 《记者摇篮》2005,(10):50-51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立足点,也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择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新闻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宣传效果,研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选择好新闻角度应该处理好新闻角度与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5.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6.
张靖 《新闻与写作》2000,(11):23-24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追踪报道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掌握的一种报道形式。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热点事件或一时的热门话题,必要时,都可以做追踪报道。追踪报道搞好了,既可以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形成较大的新闻冲击力,又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权威性。结合采访实践,我认为搞好追踪报道要注意选角度,抢速度,挖深度。 一、选取新闻的角度要新 所谓角度新,就是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当然,前提是所找的角度必须有新闻价值,读者感兴趣也爱看。一个新闻事实产生了,特别是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必然会有多家媒体来追逐和报道。这时…  相似文献   

7.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纷纷深入基层,采制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事实说明,"走转改"是新闻人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9.
周年丰 《新闻前哨》2013,(7):110-110
最近,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带我们到一所大学去与新闻专业的师生交流"我是建设者"的看法。一位教授十分善意地问我:"记者是新闻工作的主体,他们应有报道的自由,您怎么看?"我答:"是主体无疑,有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漫长过程"。目前,在"必然王国阶段",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在有中国特色新闻制度的规范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书写,尽显记者的出彩人生、“学校一位党委副书记说我的观点有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新"字和"闻"字。如何针对所写新闻的特点,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新闻主题,核心思想,以最恰当的角度、最巧妙的布局、最吸引入的语言,迅速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使其不得不读下去,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百"炼"出新的写作技巧,希望能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何清平 《青年记者》2010,(18):12-13
软稿新闻,在各家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按成因划分,软稿新闻可分为收费新闻、红包新闻、促发行稿和关系稿等,不一而足。这些新闻,收费新闻、红包新闻是赤的交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促发行稿、关系稿是隐性交易、背后利益交换,"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软稿新闻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那就是讲人情、讲好处,不讲新闻价值、不讲新闻规律。软稿新闻可能带来的后天恶果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事物都是普普通通的,普普通通的事物是没有新闻价值的,我们能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之处,就算找到了角度。所谓新闻的角度,是指作者认识新闻事实和表现新闻价值的着眼点,是揭示新闻本质和彰显新闻主题的突破口。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最佳角度的选取。角度选择好了,才能更准确地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新闻价值。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把握最佳角度呢?善于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掘主题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平  相似文献   

14.
刘涛 《视听纵横》2010,(3):79-80
谈到考核,一般会同意对采编人员实行打分制,以前我台也实行过在新闻采编人员中"量化考核"的办法,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记者满足于写稿"挣工分",而不愿意集中精力写好稿、创精品,甚至产生了下乡一次写稿五六篇的"高产"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取决于角度选择的好与差。选准角度出佳作,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发现事实、挖掘事实的着眼点和入手处。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美的价值,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可以说,在新闻的写作中,能否选择最佳角度,至关重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国宋代著…  相似文献   

16.
梅兆卿 《新闻世界》2010,(7):113-114
对传播者来讲,出镜记者是新闻"眼";对受众来讲,出镜记者是"我在现场"的一只眼。出镜记者要能够对自身情感作适度的把握,要有新闻现场驾御能力和判断力,要能处理好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要有自信、激情,同时保持冷静。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编辑、记者等最重要的业务工作,从多年的新闻采写、新闻实践来看,我认为,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一、增强新闻敏感是记者的基本功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新鲜事,但是不是都能构成新闻,就看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性,即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应该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式的模式转变。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新闻报道能否成功,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件新闻事件应该选取怎样的主题、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新闻的表现角度这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一线质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获得多方好评。《孝感日报》也将一批批记者、编辑派下基层,通过现场体验式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与百姓交朋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2011年被称为"微博应用元年",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一些报纸纷纷打造微博爆料平台,让微博网友过足"新闻线人"瘾,"新闻线人"在微博的推动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