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永新 《江苏教育》2005,(2B):32-32
读罢《江苏教育》(2005年1B)上秦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中秦老师针对徐斌老师提出的“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这一现象(见《江苏教育》2004年9B《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二)》),提出“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并指出“无果而终”的担心“有些多余了”。比较两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文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3.
2005年第3期《江苏教育》B版登载了杨兆远、沙志强老师的文章--《好课, 怎一个"试上"了得》,笔者认真拜读了这篇文章,有两点疑问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一、"彩排"=没认真备课? 杨兆远和沙志强老师在文中说:"那一次次的彩排,完全是因为没有深入、细致、充分地研究文本,研究学生,而彩排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了解课堂的流程中会出现哪些情况,还可以融入哪些吸引评委、听课老师眼球的地方,从而达到完成课堂预设(即备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总是热切地盼望 《江苏教育》的 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 (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 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 老师的《好课需要"多 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 不清的感觉--我曾猜 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 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 排"》(以下简称《"彩 排"》)发表在《江苏教育》 (2004.9B)时,即想到会有 诸名同行会愤愤然指责  相似文献   

5.
读了《江苏教育》2004年9B杨照远和沙志强老师的《好课拒绝"彩排"》(以下简称《好课》)一文,笔者感触颇多。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也想借贵刊一角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节公开课的"彩排"历程是教师的一次成长过程。 课一遍又一遍地彩排,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师在思考的空间里不断地行走着:思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如何;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学习活动,思考教案可以怎样修改;思考导入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提问的艺术、小结的艺术……教师从一个简单的教案执行者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实践反思者。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2003年第10A期《“教学模式”质疑》一文,孟宪平老师在文章中提出对教学模式“不能盲目照搬”、主张“非模式化”等观点,而据鲍希奎老师的研究,这些认识已被纳入教育模式“三原理”(见后)之中,不是教学模式本身的缺陷,鲍老师出于对“教学模式”一份特别的感情,对“‘教学模式’质疑”一份特别的敏感,撰写此文,算是对“教学模式’质疑”的一个响应、一次交流。  相似文献   

7.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9期"卷首语藏"栏目刊登了王进举、王有鹏老师的文章《做一身正气的政治教师》,两位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政治教师要有一身正气,读罢不由让我点赞。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有正义感",如果教师没有正气,何谈培养学生的正气?但两位老师认为"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邪气,面对来势汹汹的应试教育,愿不愿、敢不敢坚决抵制,能不能坚决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教师能否一身正气的‘试金石'",因此提出了抵制应试教育邪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读完《江苏教育》(班主任)2021年12月刊发的《幸福教育理念下学生成长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一文,我感受颇深。冯长宏和时金林两位老师探索了当今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成长动力不足。基于此,两位老师提出了“幸福管教”的育人主张,强调要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北京晚报》曾经登载一首题为《"背多分"教学法——赠某些学校》的讽刺诗.诗里写道:"外国有个贝多芬,中国有个'背多分'——背书背得多,就能获高分!'大重点'套'小要点','ABC'连'甲乙丙'……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头昏昏……真知与实践,怎如背功灵?待等熬罢寒窗苦,几多'书厨'出校门……"(以下简称《'背多分'》)时隔不久,一家省级教育报载文《"背多分"教学法另一说》(以下简称《另一说》),对这首讽刺诗提出了批评意见.批评与反批评使"背多分"增加了知名度.在很多地区和学校,"背多分"成为一个嘲讽学校一些教育方式、方法的叫得响的"新概念"."背多分"虽属戏称,却提出了一个严肃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贵刊今年第2期载有郭伟才同志《关于标准差和标准分应用的一次质疑》一文,对其中关于标准差问题拟有以下补充,请教是否妥当.该文指出:标准差反映了离中趋势,"标准差越大,表示离中趋势越大;反之,表示离中趋势越小",而"'拔尖'学生增多,学生成绩的标准差必然增大,这决不是坏事,而恰恰是好事",但标准差不能反映这个事实.为了能反映标准差的大小是由于底分因素,还是因为高分因素造成,是否可在计算平均分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正>拜读了《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4年第7期张久明老师的《让学生真正爱上背诵》颇为欣喜。"背诵"这种自古至今都有效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得到重视,但张老师的部分观点我不能苟同,现以苏教版二下的几篇课文为例,和张老师商榷。张老师的观点一:"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喜欢背书,就是觉得‘太麻烦了',有学生写‘听到妈妈叫我背书,我就像头大了一样'。背诵的内容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怎么能让他们喜欢呢?所以,对背诵的内容,应该允许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7年2月刊发的陈红燕博士的《班主任教研制度的设想与构建》一文,对"在现实的教育语境中,由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大多‘不愿意做'班主任,而大量出于职称评定压力‘必须做'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又往往‘不会做'班主任"这句话感慨良多,这在我们职业学校尤为明显。如何让年轻教师迅  相似文献   

14.
近读2022年《人民教育》第1期《处理好"双减"五对关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引发了我对"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明确评价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师应充分理解"评价活动"的实质及"教育评价改革"的要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学生评价中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6年12月刊发的王缦老师的《面对越位家长,你该怎么办》一文,受益良多。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面对过越位家长,"粗暴型"越位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指责教师,"专家型"越位家长强势地给教师灌输自己的教育思想,"唠叨型"越位家长过多占用教师的时间,"挑剔型"越位家长动不动就投诉教师。越  相似文献   

16.
读了《江苏教育》(2004年9B、2005 年1B)上徐斌、秦文两位老师关于 过程与结果的文章,感思颇多,现谈谈我的 看法。 如果只是从理论上谈过程与结果谁更 重要,我想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探讨的价 值。而现在争论的焦点是就徐老师所举的案 例中,教者这样的处理和理解到底能否算作 是对新课程的曲解? 秦文老师认为教者只是对教材和学生 的钻研不深,而对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视学生 学习过程的理解、把握是恰当的。对于这样 的观点我不敢苟同,首先从教者"我看到了  相似文献   

17.
<正>学习了《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4年第4期刘红老师的《如何创设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一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刘老师"课堂合作学习"的起始、过程和结束,都非常亲切而"接地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一定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只是研读过全篇之后,对文中这样两处细节略有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江苏教育》(班主任)的"解惑"栏目,期期引起我的共鸣。尤其是2016年12月刊发的于洁老师的《教育的路上,你不是踽踽独行的人》一文,更让我受益匪浅。求助的老师说的"三年的班主任生活,让我不止一次地在夜里因学生而失声痛哭"这句话不仅深深打动了于洁老师,也打动了我。为了学生,我也哭过,我曾经在凌晨时爬起来把突然想到的班级工作方法记下来,也曾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每月举行一次班级活动,还曾走访每一个学生家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正>2018年第14期《江苏教育》(教师发展)中的《课堂: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我的成长故事》一文,周智宁老师回顾了自己先后任教4所学校,从普通老师成长为江苏省思品学科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周老师的成长经历了"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偏僻村小的历练;度过了"行是知之  相似文献   

20.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