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常常建立在其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无论是内容还是重难点,都是教师在设置,教师“教”的迹象过于明显,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的欲望,学生该学什么、想学什么,都没有成为教师考量教学内容的标准。事实上,任何一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这些都应该是教师考量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起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语文课改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很明显,“教什么”放在首位,“怎么教”位居其后。换句话说,一堂语文课,首先考虑的绝对应该是教学内容而非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样,搞什么创新,都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另外,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两个命题,即教什么与怎么教。而关注"教什么"本身就是阅读教学全新的视角,是课改以来的可喜变化。但在实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常常建立在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无论是内容,还是重难点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设置,教师"教"的迹象过于明显,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欲望,学生该学什么、想学什么,都没有成为教师考量教学内容的标准。这种"教"与"学"泾渭分明的状态,造成了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真正契合学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确定了教学内容,一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什么,教师该教什么,执教者心中就有了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也就有了针对性。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不管是教师的随堂课还是公开课,在教学内容上教跑题的大有人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学方法的纠缠上,即重视“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了“教什么”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许燕 《语文天地》2014,(12):19-20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事实上都是未定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相似文献   

8.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于是课堂成为“讲堂”。要化“讲堂”为“学堂”,就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量与质上都得到保证。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呢?一、备课时向着学生教师备课常着眼于教学内容,考虑的是这节课要学哪几个知识点,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课堂上要用到哪些教具,做  相似文献   

10.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拿到一篇课文,在脑海中首先思考“我怎么教”或“学生怎么学”,往往先有了教学方法再似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很少有人在明确“我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再考虑“我怎么教”。  相似文献   

11.
<正>王荣生教授提出了把握一堂好课的四个标准,即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是正确的教学内容;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是教师要知道自己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的问题。这样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在研读文本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一篇课文的阅读价值是显性的,而教学价值是隐性的。教学的内容隐藏  相似文献   

12.
教学始终是围绕着“学什么”和“怎样学”来展开的。前者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后者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选择: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学什么”和“怎样学”哪个更重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5.
2004年7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内容建设的热议。有些老师认为:一篇文章一旦选人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是相对确定的。也有些老师认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学内容不是唯一性的。教师所开发的教学内容只要指向课程目标,就应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由于教材是"文选"型,导致其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语文教学是建立在语文教学内容之上的,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避免"泛语文""什么都可以讲"的情况,而应该依据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学情、通过教师细读文本来确定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实从教师的“教”出发转向由学生的“学”出发,力求减少过多讲解和满堂问。另一方面要由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取向。语文课堂教学,课文是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窄化了,理解凝固了。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引导学生对主要内容作繁琐分析。用过多的时间去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出发,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方面多用时间、多下功夫,方向是对的。我们确实应该在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上猛砍一刀,而且在探究、发现上,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多动脑筋,多做文章。  相似文献   

18.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19.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主要不是因为教师的教法不好.问题出现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学在反反复复的思索与追寻中应该拒绝百出的花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