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期,我教《一次科技活动》课文后,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事物进行仿写,记一次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农村没有烈士墓,怎么办呢?我在《红领巾》杂志上看到一篇七六年清明天安门悼念周总理的文章,受到启发。我决定开展一次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先指导学生学习例文《一次科技活动》,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技巧,仿照课  相似文献   

2.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交流谈话,调动积累以前大家学过关于周恩来的课文吗?通过这些课文,你对周恩来这个人有了怎样的了解?(《难忘的泼水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周总理平易近人、先人后己的高尚人格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还知道哪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有周恩来的形象吗?”一篇课文的内容,只是周总理伟大人生坐标中的一个点,一位伟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就是由无数这样的点构成的。此时调动学生头脑中的这些积累,一是能够为学生理解课文定下感情的基调,二是能让课文中周总理…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授课] 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被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深深地感动了.如何把这一份感动传递给学生呢?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课前欣赏残疾人马丽、翟孝伟表演的舞蹈《牵手》,使学生明白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奇迹.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到了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有关"奇迹"的句子. 2.根据学生回答交流反馈. (1)体味"奇迹".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命题作文,学习写简短的记叙文,内容具体,段落分明,条理清楚。我想:首先应当要求学生把事情写具体,再逐步做到段落分明,条理清楚。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写得具体呢?这里谈谈我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课文引路,讲读和写作密切结合 讲课文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具体描写事物的句子。例如,《周总理的睡衣》开头是这样写的:“邓妈妈今年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  相似文献   

6.
本课第四节是过渡段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教学时 ,可抓住这一段 ,带动全篇教学。一、审题 ,找出过渡段。提问 :《伟大的友谊》主要写什么 ?你从课文中能找出一段话来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主要内容吗 ?然后通读全文 ,划出过渡段。二、分段 ,依靠过渡段。让学生根据过渡段所含的两个内容分成前后两个分句。讨论 :前一分句“在生活上 ,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课文哪几节作了这方面的叙述 ?“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他们互相关怀 ,互相帮助 ,亲密地合作” ,又在哪几小节作了这方面的叙述 ?首尾两小节在文中…  相似文献   

7.
宽容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总理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在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 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故事使我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3):33-34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学本课要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这一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加利秘书长向全世界呼…  相似文献   

9.
翦伯赞同志的《内蒙访古》是一篇记述访古内容的优秀散文,记叙翔实,结构严谨,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但是,这样一类散文,高二的学生也还是第一次接触,再加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又较复杂,该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学来既饶有兴趣,又实有得益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记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中心?关于记述的中心,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思考和练习”中也作了提示:“前一节以  相似文献   

10.
《火烧云》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多和变化快这两个特点,描绘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美和景美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再现情境。教学前,我把夏天的火烧云这一自然景现实录下来,配上录音。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录像,整体  相似文献   

11.
《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笔者曾执教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2001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了,笔者重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再一次设计此篇课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三次教学同篇课文,深切感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我也体会到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教师应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一、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学(一)自由读第一段。青蛙坐在哪里?谁飞来了?“井沿”指什么?(教师用语言描绘什么是“井沿”。)(二)青蛙和小鸟有几次对话?1.第…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授课】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被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深深地感动了。如何把这一份感动传递给学生呢?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课前欣赏残疾人马丽、翟孝伟表演的舞蹈《牵手》,使学生明白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奇迹。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到了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以桑娜细腻的心理活动为线索,理解文章的前两段;评价桑娜的为人,学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讲《穷人》的故事。 (说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训练他们的复述能力;老师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 2.同学评议。要求:讲的故事与课文比较有无漏掉或增添的地方?对故事有无影响?为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理解课堂上略讲的部分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3.小结。老师根据学生讲的故事和大家的评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不为文中一些较深的知识所纠缠,又能掌握文中所述的一般性的科学常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能力的目的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阳对四年级同学来讲,没有不熟悉的。但是真正能说出些道理的还不多。当同学们初读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登山》是一篇自读课文,讲的是列宁为了看日出两次登山走险路的故事。这也是一篇存在很大争议的课文,有不少人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删掉,理由是:1.列宁作为革命领袖却如此不爱惜生命,不值得称道。2.学生年龄小,爱盲从,列宁冒险的行为容易让学生盲目模仿,出现安全隐患。我在引导学生大致学习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就将以上观点板书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文章该删吗?原因是什么?”这样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应有更广阔的自读空间。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其全面认识问题的意识。3.让学生在自我研…  相似文献   

17.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8.
王慧 《生活教育》2015,(4):69-70
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选上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会看病》。经过一番细心的琢磨和认真的思考,我的设计初步成形了: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把文章读通顺。课中,先理出文线:看病前——看病时——看病后。再从"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这句话切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锻炼他?我又经受了怎样的磨炼?让学生扣住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认真、仔细、深入地感悟、  相似文献   

19.
(教师出示并感情朗读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然后师生一起朗读。)师:这两句诗显得有点深奥,不过,我们学习了《一夜的工作》后,相信同学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这篇课文写的是逝世了26年却依然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请大家一起说出这个伟大的名字———生:周恩来![教师朗读诗句《有的人》,不但给教学增添了浓郁的文学气氛,并且为学生理解周总理公仆形象奠定了基础。]师:通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和采访长辈,同学们对周总理已经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随诗人何其芳同志到周总理的办公室,看看周总理这一…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