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福克纳对大自然十分迷恋,他把自己的狩猎经验写进了作品《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歌》中,人称“大森林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表现福克纳对大森林的感情的同时,也不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其中着重描绘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强烈批判了它的毁灭性和邪恶性,呼吁人们尊重热爱自然,同自然和解,形成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他对自然价值的认同和崇尚和现代生态学所倡议的基本立场是不谋而合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研究福克纳的自然观,无疑会增进对福克纳的研究,也将对人类如何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与环境大会”召开 30年以来 ,一方面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 ,另一方面是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这种令人尴尬的悖论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 30年来环境教育的失败。随着联合国《2 1世纪议程》和 1992年《里约宣言》的出台 ,环境教育有了新的定位 ,即“调整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 (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 ,简称EFS) ,作为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应 ,它不仅要求人们爱护环境 ,珍惜资源 ,还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 ,具体包括 :人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发展已进入 2 1世纪 ,在过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 ,工业文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给人类增加了财富 ,但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 ,资源消耗过大 ,生态破坏加剧 ,已使地球不堪重负 ,人类已经感受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于是发出了拯救地球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联合国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 ,从 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环境会议 ,到 2 0 0 2年 9月第二届地球峰会 ,从首次提出“只有一个地球” ,到《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3 0年间生态问题已成为…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都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了一些尝试,现在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化学课培养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1996年7月,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会议座谈会上,江泽民主席强调指出:“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大事来抓,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里约宣言》郑重声明:“人类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求,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宜于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人的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受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对自然界实施了野蛮的榨取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要真正求得良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活动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警示人们,必须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权利与环境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保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的呼唤     
早在战国时代,那个处在铁器、刀光剑影的时代,我们的圣人就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这个问题,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佳句,用现代的观念来评价孟子的主张,便就是“可持续发展”吧,然而,很可惜的是,这个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或许因为那时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或对自然有一些破坏,也在自然界的缓冲能力之内,在那时,黄土高原还曾是“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森林覆盖率超过了50%,但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人类过分陶醉于改造自然的胜利,在战胜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回报了我们,公元6世纪末,天然森林在黄土高原上消失,3000年后,黄土高原上的草原萎缩、退化、沙化,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望去茫茫是尘土,再一次验证了几千年前我们这位圣人所说的主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自从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一系列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我国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庄严承诺中国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为此,国内学者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从 1 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从此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 ,我国通过的《中国 2 1世纪议程》表达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的 ,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地理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在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尤其是地理教育的人文价值日益显得重要。因为 ,它与提高境界、陶冶情操、规范行为 ,协调关系等人的…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疑难剖析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进行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  相似文献   

10.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 ,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是当代生物科学中研究最活跃 ,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 ,在许多国家 ,生物工程的成果已经转化为生产力 ,形成一门兴新产业 ,在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 3计划”中 ,生物工程列为七大优先发展领域的首位。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1980年在深入研究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过程利用和破坏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后 ,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发表了《世界保护战略》的报告 ,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在…  相似文献   

11.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人类应享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生活",可持续发展"应该能公平地满足当代及未来世代的环境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新的社会文明的建立,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材说明:《保护大自然》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这一单元内容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后续和总结。教法一一、设计过程1.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回顾以前的植物和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的环境里认识人的生活,即衣、食、住、行所需材料最终都来源于大自然。让学生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2.认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破坏。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要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给大自然造成太多的破坏。3.了解大自然对人类…  相似文献   

13.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中获取大量资源与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倍受污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环境教育的概念,到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明确的环境教育定义,再到1977年《第比利斯宣言》的进一步修订,形成了明确的环境教育的概念、课程目标及指导原则,对各国开展环境教育提出了指南。此后,世界各国依此为准则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与艺术设计和环境是一个整体。是分不开的又互相制约的。人们在美化生活环境,为自己设计一些服务设施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紧接着受到自然的制约,环境状态越来越差。曾经有人列举了二十世纪人类留给后代的“十大遗产”,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恶化。这  相似文献   

16.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依附和崇拜自然;利用和加强自然;征服和支配自然;警醒和反思自身行为。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警示我们,对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类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认为自然环境能向人类提供取之不竭的资源,而人类可以任意支配环境而不会破坏它的功能。作为环境的主宰,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世代无所谓责任。然而,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环境危害日趋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并非无限供给的,如何支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进行气象生态学初探,提出了气象生态学和气象生态环境的概念,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阐明了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日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气象要素或者变化剧烈,或者失去平衡,导致气象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气候变迁。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只有尊重和维护气象生态环境,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进行气象生态学初探,提出了气象生态学和气象生态环境的概念,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阐明了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日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气象要素或者变化剧烈,或者失去平衡,导致气象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气候变迁。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只有尊重和维护气象生态环境,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