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次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黑人妇女处在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边缘,其身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她们反对性别歧视,争取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与权力,但又对女权运动者的种族歧视加以批判,争取种族平等。在双重压迫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斗争理论,即黑人女权主义,对女权运动起到了一定影响。一、对"黑人妇女"的界定黑人妇女内部有明确的阶级划分,在运动之初,怎样看待黑人群体内的中产阶级黑人妇女是很重要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理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怀疑:一个寓言》是美国当代剧作家约翰·尚利的代表作。作者借助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冲突、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黑人的互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变动的1960年代。本文从后人道主义角度分析作品中对一元价值观的否定,试图再现美国社会走向更广阔包容性过程中的阵痛;并进一步发掘其中倡导的多元共存、互相包容的文化观念,以及黑人自我认同和自信的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了二十世纪美国种族歧视下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命运。莫里森采用创伤叙事的方法,重现了黑人群体在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心灵、文化、精神生活受到的多重创伤。小说人物经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有来自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但更多的因缘在于黑人群体内部自我身份否定与排斥,社会环境就是创伤产生的环境,也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赖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黑小子:美国饥饿》是一部经典美国自传体小说。通过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赖特书写了身体饥饿和精神饥饿,并融入了对黑人民族、美国社会乃至人类生存的冷静观察,具有浓厚的批判性和哲理性。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赖特质疑和谴责了种族歧视,表达了美国黑人群体渴望融入美国主流话语、建构自己身份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黑小子》问世后,赖特也跻身于现代美国伟大作家之列。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作品描述了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其成员虽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个人的存在价值和身份认同,但扭曲的生存价值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共同的结局——毁灭。作品通过一个黑人家庭悲剧的个例,折射出在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群体家庭生活的悲惨状况。探讨在此社会背景下所引发的黑人生存困惑,从个人家庭悲剧中去探索黑人家庭群体的不幸,并就此探究出黑人家庭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美国传统黑人院校为美国黑人教育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美国种族融合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来临,美国传统黑人院校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办学条件、学术水平和对自身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峻.引起美国各界对传统黑人院校生存和发展问题新一轮的质疑。虽然黑人院校的重要作用、历史成就、优势和特色使其仍有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但要彻底摆脱危机,这些院校必须协调好黑人的特殊需要与现实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兼顾履行黑人院校教育的工具化和社会化职能。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主流社会,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黑人在美国本土的基督教文化,可视为美国"黑白"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黑人将宗教融入到福音音乐中,同时聚焦了白人的音乐文化因素。黑人福音音乐为黑人群体创造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黑白"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体现了黑人对白人文化态度的积极转变,"黑人性"与"白人性"的有机融合,使其自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心中>是菲律宾裔美国多产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代表作,也是亚裔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在这部自传中,传记事实与历史事实随处可见,极其丰富具体.它们与自传事实水乳交融,三位一体,构成了<美国在心中>里事实的三雏性.  相似文献   

12.
库切的自传体小说《夏日》采用了新奇的表达方式:将自我揉碎在多个人物的视域内加以评价,从而展现出多个侧面的自我主体形象。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和作者的自传观相吻合的,是对传统自传观的解构与重建。借助于各个受访者独立视角的描述,虽有虚构的成分在其中,但却是力求达到真实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该作品如同一部多声部的陈述,最后形成作家库切对于自我的多元剖析及认识。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siders African-American student protests in secondary schools during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Taking a national perspective, it charts a growing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militancy among black students as they made the schools a focal point of activism. Activist students challenged established civil rights organisations on a variety of questions. They also engaged in an escalating series of protest activities to make schools change. Much of this focused on curricular change, particularly adding black history courses and hiring African-American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Generally, these protests proved quite successful. Black students also protested against conditions encountered in integrated schools, where they often met hostility from whites. Distinct regional patterns characterised such activities, with more protest over school issues in the North and greater conflict regarding desegregation in the South. By the mid-1970s the era of black secondary student protest concluded, although its legacy continues to live.  相似文献   

14.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15.
自传体小说由于兼容小说和自传的语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一种较普遍方式,女性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自传体文本,不仅用自已的个体经验表现了时代生活,而且也展示了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主要创作的考察,发掘出女性独立人格精神从确立、构建到迷失重建的复杂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黑人美学是一种黑人文学与艺术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它以“黑人性”作为黑人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标准创造黑人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黑人人性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并籍此推动黑人美学的发展。文章论述了话语霸权与黑色性的内化为特征的莫里森式的美学。  相似文献   

17.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Critiquing two approaches that English teachers use to teach Black, or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 one that centralises races and the other that ignores it –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hybrid approach that combines both. This double-faced approach recognises the culturally specific themes that give the text and the Black author their unique voice while also recognising commonalities that bridge the text to others – despite the race of the authors.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ouble-faced approach,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ree texts through the lens of this ‘race both matters and doesn’t matter’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9.
试析人权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凸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文学又称美国非洲裔文学,它的发展同美国的黑人文化、种族身份、政治地位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文艺复兴”(又称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黑人文学以成熟的姿态进入美国文坛的标志。本文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观点出发,回顾了黑人文学发展繁荣的简要历史,透析了人权状况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