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学风格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苏轼在一次歌宴上问“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比,有什么不一样吗?”答者以“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柳永的词,以“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蜕苏轼的词。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苏柳词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
民间有个故事.说苏轼一天有事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家睡觉,他便在书房等候,结果看到桌上有两句没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3.
许多年前,苏轼和佛印曾有过一次对话。苏轼问佛印:“我在你眼中是什么?”佛印说:“是鲜花。”佛印问:“我在你眼中是什么?”苏轼说:“是牛屎。”佛印说:“你在我眼中是鲜花,是因为我心中装着鲜花。”曾经,我的双眼看到的是琐碎,双耳充斥的是抱怨,身心更是倍觉疲惫。可是本学期初的“阳光体育”,尤其3月3号那天完美得犹如神话般的展示,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观物不切     
苏轼在其文中载有二则关于观物不切的故事。一则说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藏精品以百数,尤爱其中唐代画家戴嵩画牛一轴。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说:“此是画斗牛,然牛相斗用力于角,尾则抽搐入两股之间,今却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对此,苏轼发论说:“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另一则说五代画家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有人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对此,苏轼也发了一番议论:“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  相似文献   

5.
何淑玲 《辅导员》2010,(20):44-44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恰恰与苏轼“气自华”的境界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达到我们所要达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  相似文献   

6.
判断语言的优劣,不能抽象地、笼统地说生动、精练、准确与否……,而应根据语境及表达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方面,“奔马毙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宋代欧阳修在翰林院时,与同院两人出游,“有奔马毙犬于前”,欧  相似文献   

7.
苏轼学写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春梅,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夜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诗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相似文献   

8.
苏轼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有这样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1儋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遭际,成就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文艺思想的庄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文艺思想的渊源问题上,庄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说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受庄子“心斋”“坐忘”说的影响,苏轼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心胸的培养;2、在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启发下.苏轼创建了“文理自然”的创作风格论;3、受庄子技道并进思想的影响,苏轼非常重视艺术创作技巧规律的训练和探讨;4、受庄学言意观的启示,苏轼在形神问题上,不仅追求“传神达意”,还追求形象之外的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10.
巢谷守信     
赵荡敏 《小读者》2012,(7):17-18
巢谷是北宋四川眉山人,他和苏轼、苏辙从小就是好朋友。一次.苏轼说:“巢谷.我们将来做了官.一定不会忘记你。”巢谷说:“做了官.我不一定去找你。如果你们落难了.我一定会去看你们的。”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以其飘逸俊爽、汪洋雄肆的瑰丽词章,在词坛独树一帜,开风气之先,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对于苏轼的词,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喜欢用“以诗为词”一语予以评价。最早称苏轼“以诗为词”的是苏门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曾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①。属于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也有类似的说…  相似文献   

12.
蒋泽洪 《课外阅读》2011,(7):259-260
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3.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可用一则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然后教师问:“这个故事要讲多久才能讲完呢?”当学生问答“永远都讲不完。”教师便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数,与这个故事有密切联系,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想)于是揭示新课:循环小数。  相似文献   

15.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16.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简介郦道元之说后写道:“是说也,人常疑之。”此中“人”,是否也包括作者苏轼在内呢?也就是说,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之前,是否也怀疑郦道元之说?这个问题,与文章关联甚大,似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7.
刘洁 《学前教育》2022,(8):26-27
<正>周五,晴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姥姥发现她没有往日的欢愉,小表情中透出一丝的郁闷。姥姥关切地问:“晴天,幼儿园有什么新鲜的事跟姥姥说说。”晴天闷闷地说:“没什么新鲜的事,都很平常。”见她不想说,姥姥也没有再追问,跟二宝晴朗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晴天凑过来说:“我们幼儿园要进行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了。”姥姥饶有兴趣地说:“太有意思了!你想讲什么故事?”晴天丧气地说:“一点也没有意思,我不会讲故事。”姥姥反驳说:“谁说你不会讲故事的?你讲的《西游记》每次都逗得姥姥哈哈笑!你讲的《三国演义》,好多故事我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吾读》中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对苏轼的宽广胸怀及其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人帮”反党集团打着“评法批儒”的幌子,给苏轼贴上了“儒家”的标签,戴上了“典型投机派”的帽子,全盘否定。为了对苏轼这样一个在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作出正确评价,有必要研究一下苏轼的生平。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生行迹和其性格看,主导面应是积极的,尤其是陶渊明那种“固穷节”思想,对苏轼在儋耳“处穷”中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不断进取精神,产生了积极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叉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