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和非定常面元法,实现了正交各向异性矩形薄膜在拍动中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并研究薄膜在小攻角沉浮运动时,在惯性力和气动力共同作用下的非定常变形响应及对应的气动特性. 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沉浮运动条件下,薄膜的柔性有助于改善其气动性能,即薄膜弦向、展向弹性模量减小,引起柔性变形幅度的较大增加,则作用于膜上的平均气动升力也相应显著增高,而平均升力与平均气动功率的比值仅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
根据蜻蜓拍翼前飞激发的流场具有St>>1/Re的特点,在理论模化框架下,本文采用势流假设,用二维变形体前、后缘脱涡的面元法研究了前飞模型蜻蜓翼在周期性拍动中动态柔性变形引起的气动力响应。通过比较柔性模型翼和刚性模型翼气动力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下拍行程中动态柔性变形显著地提高了升力和推力;值得注意的是,蜻蜓前飞时,翼的实际柔性变形幅值恰处于一个最佳范围内,它大幅地提高了升力,同时使消耗的气动功率趋近于最低,有利于蜻蜓维持前飞状态。  相似文献   

3.
用二维波动翼型模拟鳐鱼的近壁游动,分析在壁面附近波动翼产生推力的机理和调节升力的机制,以及增推效应。计算结果发现:相对于无壁面的情形,近壁面的波动翼型尾缘脱涡强度增大,且交替脱出的正向和反向涡(反向冯·卡门涡街)间距略微增加,从而增大了推力;升力的调节主要依赖翼型的仰角,随着距离壁面高度的减小,需要适当增大仰角才能使升力为零;波幅和频率的提高都增强了波动翼的壁面效应。这意味着鳐鱼贴底游动时,推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游速,但同时也需适当增大身体的仰角来维持与壁面的距离不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数值求解二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在两种拍动基元运动中,模型翼动态柔性变形对其气动性能的影响.由柔性翼和刚性翼的结果比较发现,附加惯性效应是动态变形影响气动性能的主要原因,变形加速率决定了瞬时气动性能改变量的大小,相比之下,动态变形对气动性能时均值的影响则弱得多。  相似文献   

5.
对布置不同结构形式纵向涡发生器的矩形通道内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并与光通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涡发生器可强化流体的换热性能。应用场协同理论,对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机理进行分析。在相同Re下,全场体积平均协同角较小的矩形通道对应的对流换热系数较大。以JF因子为比较准则,对矩形通道内综合流动换热性能进行比较,发现CFU式三角形翼纵向涡发生器与椭圆支柱组合能够提供最好的综合流动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四种泳势腿部动作水下摄影的连续图片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绘出了脚尖、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轨迹,以及脚、小腿和大腿各环节的运动棍图.全面地揭示了腿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并据此对各环节的受力作了进一步的流体力学分析,揭示出各环节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蛙泳外的三种泳势的腿部动作,主要是横向运动,推进力的成份主要是升力;而蛙泳腿部动作是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运动,推进力的成份既有阻力的因素又有升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游泳推进力是升力还是阻力问题的争论,现在仍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究竟是升力还是阻力呢?本文通过流体实验和对升力、阻力基本原理的分析,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一些看法.游泳是一种复杂的水中运动,在不同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箭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而完善射箭动作技术理论,对箭进行了水洞和风洞实验.综合实验结果分析得到:箭保持附着流状态在(-6°-6°)攻角;安装螺旋塑胶羽片比平直塑胶羽片的流态要好;在实验攻角范围内,升力系数Cy随着攻角的增大而增大;俯仰力矩系数Mz随着攻角的增大而减小.箭具有纵向静稳定性;有无箭羽对箭体模型的升力Y和俯仰力矩Mz影响很大;箭羽滚转一定角度对升力系数Cy也有一定影响;箭羽是产生升力Y的主要部件,更是使箭体有较大静稳定性的部件.  相似文献   

9.
后驻体喷孔位置对驻涡腔流动冷态数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采用驻涡燃烧的旋转冲压发动机的燃烧组元获得燃烧的稳定性,研究后驻体喷孔位置对驻涡腔流动冷态数值的影响.应用Fluent软件模拟驻涡燃烧室中三维冷态流场的流动特性;湍流模型采用RNG k-ε模型,近壁面处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设置喷射物质为理想气体;控制方程离散采用基于控制体中心的有限体积方法,选用隐式二阶迎风格式;驻涡燃烧室三维几何模型采用结构化适体网格,网格节点单元数约为600 000;求解方程组采用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耦合的方法,控制残差<10-4.结果表明:后驻体喷孔位置对驻涡腔的总压损失、喷射质量流率影响较小;随着喷射位置向后驻体外侧偏移,驻涡腔内的流场平均流速有所降低,形成有利于稳定火焰的流动条件.计算预测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相同,表明可为实际设计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发展了轴对称问题的双倒易边界元方法.引入一个新的f函数,解决了以前使用的f函数在对称轴上存在奇异性的问题,并成功地计算了一些非定常导热与带有运动边界条件的相变传热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帆船比赛中不同帆型时帆翼推进能力,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同一面帆翼两种典型的帆型的帆翼空气动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拱度较大的帆翼其升力系数较大,对于提高帆船速度有利,但是其压力中心增加,其倾斜力矩也增加了。综合考虑帆船整体行驶性能情况下,一般大风时使用拱度较小的帆翼,小风时使用拱度较大的帆翼。研究结果为运动员比赛操作帆船过程中根据不同风况进行有利航行的帆翼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双帆或多帆帆船前帆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对稀疏气-固两相湍流中的颗粒所受的各种相间力的相对大小进行研究。颗粒受力由Basset-Boussinesq-Oseen方程描述,同时考虑剪切升力和旋转升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相间力的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内,通过频率分析和量级分析确定各相间力的相对大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从颗粒所受各相间力随时间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除拖曳力和重力外,在主流和翼展方向上,Basset力比较重要;而在壁面法向上,拖曳力、剪切升力和Basset力均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3.
集体自由自选动作中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运用是评判一套花样游泳自由自选编排全面性、艺术创新以及运动员整体能力利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为创新点,将第28届奥运会、第29届奥运会、第30届奥运会和第1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顶级赛事上花样游泳取得前六名的队伍为主要研究对象。釆用录像解析统计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前述顶级赛事所得到的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花样游泳集休自由自选项目中空间和三维空间运用情况。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集体自由自选动作中占领空中优势,发挥立体效果是当前世界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总体编排的一个新趋势。托举技术是花样游泳占据空间领域的主要技术之一。托举次数、托举组合次数和托举总时间比例是全套动作编排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忽略的因素。立体队图形也是花样游泳空间技术的主要部分。托举技术三维空间的利用是空中编排总发挥技术亮点和艺术亮点不可缺少的元素。利用好三维空间,创作出更难、更新、更高的托举动作可提升全套动作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中国队应在托举次数、托举组合次数、托举时间比例上、立体队图性上改进与提高,以集体自由自选动作中空间的运用,占领空间优势。加强托举的多维,多方向的旋转,提高三维空间的运用。这些方面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气固两相流模型模拟扩散机制下矩形纤维捕集颗粒过程,研究纤维周围流场压降和扩散捕集效率随不同纤维布置方式的变化规律。把模拟得到的值(系统压降与捕集效率)与相同体积分数的圆柱纤维所对应的理论值相比,得到相应比例系数。分析规律,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得到相应比例系数的拟合公式。根据已有的圆形纤维压降与扩散效率的理论公式,再结合求得的拟合公式,对不同工况下的矩形纤维系统压降和扩散捕集效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发现:矩形纤维系统压降与放置角度和长宽比均相关;而扩散捕集效率与长宽比成正比,与放置角度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5.
篮球急停跳投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停跳投具有起跳突然、速度快、出手点高的特点,是篮球运动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运用三维测力平台系统,测量运动员一步急停跳投和两步急停跳投时所受的地面支持力;分析急停跳投阶段地面对测试对象的作用力、测试对象的腾空时间、垂直方向冲量等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对急停跳投技术各环节中的运动生物力学规律和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刚体稳定运动的力矩平衡原理研究现今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提出通过计算力矩与板块角动量间夹角来识别板块驱动力的方法,并定量分析在板块底部黏性剪切阻力的约束下刚性板块运动的稳定性。采用最新的岩石圈结构模型和板块绝对运动模型计算各板块的转动惯量和角动量,进而基于简单的物理模型计算得到各板块受到的边界力矩及板底剪切力矩。结果表明:与洋脊力矩和板底力矩平衡的剩余力矩可由俯冲板片、碰撞带、裂谷带产生的力矩解释;洋脊与俯冲板片力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板块碰撞是欧亚板块运动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渤海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沿海经历了多次围填海热潮,2000年以来环渤海区域大规模围填海已使其成为近期中国围填海的重点区域。利用地形图、海图和遥感影像等资料获取的渤海多时相的平面重心、立体重心、海岸线、低潮线、等深线、海区面积和海区体积等指标变化信息,系统揭示渤海形态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70年来,渤海面积不断萎缩,岸线普遍向海扩张,导致渤海的平面重心总体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但渤海的平面周长总体呈增加趋势,平面形状趋于复杂;近50年来,渤海体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立体重心的位置趋于变深。自然条件下的河口三角洲发育和人类围填海活动是渤海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渤海形态变化的驱动力已由早期的以自然因素为主转变为近期的以人类活动因素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