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懂得除法和“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2)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3)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相似文献   

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法);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懂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分除法是除法最基本的概念,必须理  相似文献   

4.
“表内除法(一)”的教学探讨兰州市城关区教研室翟伯华本单元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应用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相似文献   

5.
刘建国 《南昌教育》2006,(12):20-20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相似文献   

6.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内容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及除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材通过分实物的实际事例,让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在编排  相似文献   

7.
指导思想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的第二种方法,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 1.根据老师的要求全班学生动手操作。 (1)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2)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2.提问: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难点:掌握除法算式的数量关系,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马鞍山市教研室姚日余教学内容:义教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页例1、例2、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具准...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知识的教学重点是:1.除法的计算方法。2.解答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本单元知识教学的关键是:理解除法的含义和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这部分内容,重在通过学生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并非正式讲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动手分  相似文献   

11.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12.
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例1、例2,依据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师应发挥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的功能,引导学生在看看、分分、摆摆、讲讲的过程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13.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读、写除法算式和知道除法各部分名称。我市一位教师在引新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动激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P_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2.在练习中初步渗透乘、除间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初步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1,(19):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教科书试用修订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主要内容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应用题。本单元既是对“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又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教学打基础,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一、在“除法初步认识”教学中,要体现大纲修订版降低教学要求的精神1993年之前的大纲及教材通用教材,在“除法初步认识”一节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除法分为等分除、包含除。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及教…  相似文献   

16.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学生能否正确地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将是学会解答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都能记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往往会把用乘法计算的题错用除法计算,用除法计算的题错用乘法计算。还有极个别学生当用除法计算的把除数和被除数的位置颠倒。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在复习过程中,我不是强调标准量,比较量和分率三  相似文献   

17.
“九义”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应用题主要是结合乘、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有关求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这五种简单应用题是乘、除法应用题的起始内容,是学习乘除复合应用题的重要基础。通过复习,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一、弄清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掌握计算式子的意  相似文献   

18.
张静 《山东教育》2010,(1):78-79
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结合表内除法教学用除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其中有“表内除法(一)”中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它们都是直接运用除法含义思考解答的实际问题,以及“表内除法(二)”中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有关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安排在统编课本第二册,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理解两种分法:(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1份,求分成几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现行统编教材把这两种分法分开在第二册和第三册中讲。学生学习第一种分法的时间比较长,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影响第二种分法的学习。人教版的义务教材把这两种分法集中编排,教了第一种分法后,接着教学第二种分法,然后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两种分法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区分两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材、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教师在  相似文献   

20.
四、表内除法 (一 )主要内容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应用题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含义。从应用来看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第二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分成几份。第一种分法即学习平均分。教学例 1时 ,教师提示学生将 8个小正方体分成 2份 ,可以怎样分 ?1和 7、2和 6、3和 5、4和 4。分得结果有什么特点 ?4和 4同样多。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 4个和 4个 ,同样多 ,这就是平均分。把 8个小正方体 ,分成 4份 ,每份要同样多 ,该怎样分 ?学生分组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