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活采访,这在大学的新闻教科书里就有阐述,它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今天我们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处在信息时代。有些新闻工作者似乎忘掉了这点,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作风浮躁,被群众生动地比喻为“嘉宾型”、“秘书型”、“小贩型”的记者。希望刊发这组文章能唤起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回到生活一线,挖掘源源不断的生活宝藏。  相似文献   

2.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3.
贾永 《军事记者》2013,(9):11-12
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思考这个问题,一个熟悉的名字闪现在脑海,这就是:穆青。作为我国新闻界公认的“人民记者”.穆青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用他对人民群众的不变情感和传神之笔.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而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塑造人物、撰写报道的新闻实践.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记者作风问题,最关紧要的.是个是否深入的问题。老新闻工作者经常告诫我们:当你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必须抱定决心,准备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不深入本源,何谈新闻?二现在我们一些记者实在是不深入啊,连浅入都说不上。一种情况是: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像浮萍“札堆”浮在面上。经常的工作方式是跑机关,跑会议,拿现成的材料编发新闻。其中有的人几乎丧失了记者的主动性,整天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候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5.
谭锐 《记者摇篮》2005,(5):39-39
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刘少奇同志曾对新闻工作者说“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人民也是依靠你们。人民想和中央通通气,想和毛主席通通气,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你们记者要到各地去,人民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应该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着无限神往,总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今,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基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后,才深切体会到自己肩上的一种社会责任。翻开我国的新闻史,在新闻战线上,曾涌现过无数风云人物,远些的有范长江、邵飘萍,近些的有穆青、范敬宜等,尽管他们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他们都忠实地践行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誓言,客观、公正、及时地把新闻事件传递给人民群众。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个别记者玷污“记者”这个光荣的职业,以稿谋私,敲诈勒索,歪曲事实,招致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何为好事?起码是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为百姓多做有益的事。为官者当如此,党报新闻工作者亦当如此。做益民事,用手中之笔写消息、写通讯、写评论是我们采用的常规方式。如果在“叙述型”和“评说型”后面再加一种叫“参与型”的报道,那么,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的统一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益民之事有时能做得更痛快淋漓。采写、编辑“参与型”报道,记者除了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外,还必须参与生活,即记者不能只当评论员,还要想尽办法努力寻求一…  相似文献   

8.
驻站记者也需要践行“三贴近”:深入实际,能开阔视野;深入生活,可置身于新闻“富矿”;深入群众,有利于抢占新闻的“制高点”。与群众交朋友,能“交”出新闻热点;听群众“倒苦水”,能“倒”出新闻焦点;请群众“出题目”,能“出”出新闻亮点。驻站记者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三贴近”,准确地抓住新情况、新问题,手头就会握有写不尽的新闻热点、焦点和亮点,报道也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干预生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作用,造成职业角色的错位,表现为:一、新闻工作者变成“救世主”,缺乏与群众平等交流的意识;二、新闻工作者变成“领导者”,把所在媒体当成了权力机关,自己则成了行政干部;三、新闻工作者变成裁判官,对各方工作进行不负责任的评判;四、新闻工作者变成执法者,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采访同执法的界限。对此,孔德明同志在《新闻出版报》第 2507期刊发署名文章,分析了产生职业角色错位的原因及危害,并就如何纠正这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文章说:   新闻工作者产生职业角色错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要具备想人民之所想,写人民之所愿的平民意识——做一名平民记者。平民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平民意识,与其说是一种意识,不如说是一种素质。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某革命老区时曾深有感触地说:“莫忘了,白云深处有人家。”这白云深处的人家,就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民意识就是大局意识和政  相似文献   

11.
社会监督制度,如同明镜高悬,明察秋毫,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闻工作者也是一样,只有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切实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前不久,中国记协在第二次修订公布了忡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同时,又专门发表公告: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这一举措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闻工作者一方面应当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另~方面还应当自觉地“从我做起”,大力强化自我监督,实施自我规范。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党的新闻工作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明确指出:“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面对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面对改革开放中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党报如何准确地宣传好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对党报的严峻考验,归根到底,也是对党报记者大局意识的考验。 党报记者的大局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一、在坚持正面宣传中,牢…  相似文献   

13.
(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呼吸,心连心,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实践,是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明实情,得真知,获素材,使自己笔下有写不完的新闻报道。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当好人民的喉舌,反映群众的呼声、意见,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察民间疾苦,知百姓心声,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名记者”常常多半是“民记者”,是…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血没白流李庚辰据新华社报道: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年初在布鲁塞尔宣布,全球1993年至少有75名新闻工作者殉职,另外17名死因正在调查中。记者的职业是“记”,无非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何以竟数以几十计地死于采写过程中?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披露的...  相似文献   

15.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雷洪  汪晓龙 《声屏世界》2004,(11):51-52
新闻工作要贴近群众、服务大局,要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的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告诫我们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李长春同志也提出了“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新闻宣传成效的根本标准。”其实.贴近群众也是我党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只  相似文献   

17.
莫以“无冕之王”自居──谈舆论监督中的媒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属于广义的社会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监督。 然而,毋庸讳言,现在,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借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号,为自己、为小团体谋私利,或者借用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其它方面的目的,给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人民群众对某些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很是反感和不满,对某些媒体上刊登的“批评报道”也不屑一顾。综合起来看,目前不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以下几种现象: 以舆论监…  相似文献   

18.
搞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同时又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稍有疏忽,就会产生矛盾,或引发“官司”,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在以下三个方面把好“关”。  搞好舆论监督首先要把好“政策法律关”。要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站在党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开展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这是舆论监督的根本前提。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是新闻工作者的永恒课题。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三个代表”的宣传向纵深和广度推进,就必须将“三个代表”的宣传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结合起来,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群众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渗透到工作实际中。  相似文献   

20.
说起记者的职业操守,在十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一直在琢磨:记者的品格像什么?换言之,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有人说,记者像蜜蜂,像猎手;有人说,记者像矿工,像厨师;也有人说,记者像社会活动家,甚至给记者戴上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当然,也有人说记者像“嘉宾”,整天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抄稿子,忙于应酬;记者像“秘书”,满足于听汇报、抄材料,做官样文章;记者像“小贩”,凭道听途说,靠捕风捉影,不做实地调查,甘愿充当“二传手”。笔者以为,上述比喻无论是褒还是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