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约为一家报纸阅报“挑刺”,发现有的年轻记者将被采访对象的某些规划当作新闻进行报道。比如《××××(地名)风吹草低见牛羊》,字里行间不见此地发展牛羊养殖业的任何新闻事实,通篇只是养牛养羊的数字规划,养牛养羊是一门极为艰苦、极讲科学的活儿,而这位记者笔下全是规划数字,仿佛“风”一吹就见到成片的牛羊,读者会提出疑问:这规划究竟能否变成事实?又如,一篇某地级市发展旅游业的报道,通篇写的是  相似文献   

2.
县市报的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比较差,例如去采访有关会议和有领导在场的活动,往往把眼睛只盯在领导身上,把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当成新闻,采访回来后,立马写出一篇“××肯定”“××指出”“××强调”“××要求”的稿子,一交了事。其实,这样的采访,没有  相似文献   

3.
《一月谈》登了民会同志的文章,提出“广告新闻化”好,读后很有同感。但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把“广告”与“新闻”调个位置,变成“新闻广告化”,恐怕就不好了。而这正是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新闻广告化,或者有意无意地把新闻写得近似广告,在目前经济报道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商业、市场动态一类新闻中,所见尤多。象有家报纸在报道一家工厂生产××牌护肤霜时,就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4.
手头有两份报纸,分别是2002年5月8日的××时报B1版和××晚报A3版。在这两份报纸上有一篇内容相同的社会新闻稿件,但细细比较之后,却发现这两篇报道大相径庭。××时报B1版题为《抓二奶找错了门无辜市民遭耳光》的报道称:“昨日,家住南京栖霞区吉祥花园的宋女士在自己家中被闯进来的陌生老太婆扇了一记耳光,待事情真相大白才知道,老太婆从江西赶到南京抓‘二奶’找错了门。”××晚报A3版题为《抓“二奶”找错门》的报道称:“昨天,一名千里迢迢来南京抓‘二奶’的女士,却敲错了房门,结果闹出了一场大笑话。该女士姓…  相似文献   

5.
园地员通讯     
××系统日前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五位同志介绍了经验。出席会议的有××书记,×××长×××长。××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 这是近日在一家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读后心头不禁发问,究竟谁是这一会议的主角?无疑,经验介绍者应该唱上角。那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喧宾夺主”呢? 记得周总理生前曾对记者说过,不要把镜头对着我们,要面向群众。为什么时至今日,有些会议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写新闻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本是一条原则。然而,在“文革”中这条原则被践踏了。在“文革”开始不久的1967年11月12日,有家报纸刊出了321 个字,只有半句话是事实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本报讯海救×××船在形势教育中,广泛发动群众。大摆大谈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表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力  相似文献   

7.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形式,通常人们把消息称为新闻,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它在我国目前的报纸上刊登时,一般都冠以“新华社×月×日电(讯)”或“本报讯”、“本报专电”等字样。一些比较简短的新闻,也有不带这些字头的。自从有近代报纸以来,传播新闻,就是报纸的首要职责。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报纸本是新闻纸”。起初,报纸上的新闻,每条只有几十个字,没有标题。后来,“其题目均为四字成语,逐日更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家威廉·梅茨讲:“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西方报纸、通讯社的领导都强调,一个记者在写一条新闻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住脚,许多西方新闻同行们在采写新闻时,也确实用心地追  相似文献   

9.
众议     
苟且偷生的日子2005年8月20日,我无比伤心地主动离开了工作10年的《×××法制报》。因为这里的新闻寻租与新闻腐败,在拷问着媒体和记者的良心,在拷问着媒体的公信力。朋友对我说:“你如果把《×××法制报》的事写出去,你就是疯子。”  相似文献   

10.
眼下,在新闻媒体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搞”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的新闻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几位供职于同一城市、不同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以便在多家媒体刊登。还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即便如此,大家都是私下达成协议的,互不相告,互相…  相似文献   

11.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12.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13.
时下,也不知从何时、何人起,“航母”成了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最常用的词汇之一。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能够看得到。广告中有把自己比喻成“航母”的,新闻中有我们的编辑记者把采访对象形容成“航母”的,诸如《×业“航母”起航》、《××行业打造“航母”》等。零售商业有“航母”,家电业有“航母”,餐饮业也有“航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一个经营火锅连锁的企业也自称为“航母”,就连最近南京成立的一家报业集团也说自己  相似文献   

14.
遍觅文魂天涯步张我常常有一种担心,担心报纸上今后真正的新闻会越来越少,担心报纸上的稿件是记者采访的越来越少。有时拿着报纸看看,恨明显地可以看出,不少的文章都是从“发布会”上来的。常常要求记者、编辑“深入基层”采访,可惜,“深入基层”现在好像是一个很不...  相似文献   

15.
某报近日刊登一文,叫《××与三陪的故事》,讲述了某运动员与“三陪女”的传闻。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想问:报纸公开登“段子”,合适吗?所谓“段子”,多指在街坊间流传的滑稽可笑的小故事,时下某种程度上已成了“黄段子”的代名词,常被一些人当作闲来无事时调侃、茶余饭后咂味的谈资。“段子”的流行,有较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多样的、复杂的原因。问题在于,报纸为何竟堂而皇之地刊登“段子”?报纸是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相比,它的流传范围广、辐射力度强、舆论影响大。因此,在新闻活动中,媒体及从业人员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6.
某公三态     
日前,我的那位编辑报纸副刊的朋友总算露出了笑容,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这下可好了,再也不怕抄袭了!”我记得这是他关于抄袭问题的第三次表态了。早些时候,有位揭发抄袭事件的来访者捧着报纸和被抄袭的原作找到他.结果使来访者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因为他给来访者的答复是:“你看,总有两个字不一样么?怎么是抄袭!”晚些时候,又有不少读者来信,指出副刊上署名“××辑”、“××集”之类的文字大多是一字不漏、原封不动地从它处抄来的,同样是一种抄袭行为。结果他给人们的答复又是:“已经标上是辑录的了,不能说是抄袭!”  相似文献   

17.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18.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因而,新闻语言,承担着具体地表述各类新闻事实的任务。翻开报纸和刊物,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机,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新闻作品的语言具体准确,生动形象,简炼朴实,鲜明动人,犹如置身现场,感同身受。但也有少数新闻作品的语言比较空洞,抽象、笼统、含混,使人感到仿佛是雾中看花,若明若暗。例如:“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县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近掀起了生产热潮。”。×××同志干一行,爱一行。调到商店工作以后,她总是早上班,迟下班,坚持微笑服务,热情待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向报纸写些反映生产第一线情况的短消息、小通讯之类。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往往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有些是由于编辑对稿件的某些不适当的修改而造成的。多表现为对先进人物的拔高或想当然所致。如有次在一篇工作建议中,笔者写道,“由于本单位××科认为资金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报纸刊用时,改为“由于本单位认为资金不足……”,而××科  相似文献   

20.
新闻有显性新闻和隐性新闻之分。显性新闻显而易见,隐性新闻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所谓隐性新闻,是指不太直观的而隐藏于事物之中或埋于事物深处的新闻。一般来说,隐性新闻较显性新闻价值要大一些,有的甚至要大得多。近几年来,笔者发现了一些隐性新闻,成文后见诸报端反映甚好。以下就隐性新闻的发现、挖掘与突破谈点体会。做报纸编辑的大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每到年底,有关报道粮棉丰收的稿件像雪片一样飞往编辑部,其中有通讯员写的,也有记者写的。题目大都是××师××团粮食获得大丰收,单产多少总产多少,分别比去年增产多少,创历史最高水平等等,关于棉花丰收的消息也是如此,多少年都脱不了这个俗套。笔者认为:粮棉丰收的直观新闻能给社会留下真实的记录,给读者以喜悦感,新闻价值不小,应该报道。但是,报道这类新闻不光只有这一条路,还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