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2.
最近,从山西太原传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评比揭晓,我们编辑的消息《“黄金村”闯进中关村》荣获一等奖,这是这篇消息获得的第四个一等奖。此前,这篇消息曾先后获得新华日报社月度一等奖,报社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在这些奖项中,此稿也都分别获得了编辑奖。在分享得奖喜悦的同时,作为编辑,我们不由回想起这篇稿件的处理过程,从而引出关于编辑”发现力”的思考。 记者要有“发现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推出了一本专著,专门谈记者的“发现力”。我们认为,“发现力”…  相似文献   

3.
发表在《大众日报》1992年8月31日第一版的消息《有这喜报,债免了》,先后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足以说明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新闻。作者喜欢抓“活鱼”,这则消息就是他到某集团军开会时,跑到营房与战士们促  相似文献   

4.
1982年,《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会议消息能获全国大奖,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会议都有固定的程序,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的新闻,很难不受它的制约。因此,会议报道常常格式化,像“八股文”,不用说拿全国大奖,恐怕在地市级党报好新闻评选中得个末奖都极难。  相似文献   

5.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6.
有件新闻作品,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评为一等奖,在省广播战线好稿评选中评为二等奖,在市好新闻评选中评为三等奖。同志们戏称这种现象也是“倒挂”。出现这种“倒挂”,是下面比上面竞争更激烈,好稿标准更高吗?当然不是。一位评委在给作者的信中道出了“倒挂”的奥秘:“你写的这篇作品,本来可以上到一等,但评委们考虑到贵单位另有两个一等奖,因名额限制,为了照顾面,就放在二等了。”市新闻学会评为三等,  相似文献   

7.
2000年底,我们采写的消息《阜宁县一副县长“辞官”应聘民企引起反响》一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不仅《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迅速转载,而且先后获得了《新华日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二等奖。这篇价值重大的新闻是怎样捕捉到的?回顾新闻的采写经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从边缘性信息入手挖掘鲜活的核心新闻事实 2000年11月下旬,我们去盐城地区采访,当晚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5,(6)
行政“三陪”也堪忧赵德铭这是一篇通讯员写的读报札记,先后获得陕西省好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并为中宣部新闻局办的《新闻舆论动态》摘要转载。可见,佳作美文不仅文化名人、报坛大手笔能写出来,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来...  相似文献   

9.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10.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以下简称《考上大学》)这一新闻,去年8月8日在《江西日报》第一版刊登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社8月14日向国内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全国30多家报纸转载了这条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转播了。新华社《新闻业务》周刊去年第35期和36期连续两次对此稿进行了评述。又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王求晓夫妇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封赞扬信件。在此稿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后,应贵刊之约,谈谈自己的采写过程和一点体会。我1968年大学毕业,196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战线度过了22个春秋。其中在江两日报驻九江记者站工作了14年。长时间在记者站工作,使我养成了“爱动、好走”的习惯,一有机会就到基层走走,遇到好的报道线索就深入采访,抓点“活鱼”回来。《考上大学》这条“活鱼”,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下面碰上的。  相似文献   

11.
“我把新闻报道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献身新闻是我的幸福。”采访邓少勇时,他说了这样一句朴朴实实的话。 邓少勇是1983年到焦作日报社当记者的,至今共获得地市级以上好新闻6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好新闻31篇,有3篇作品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作品获中国中等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邓少勇善于用新闻眼最大限度地去发掘新闻的含金量。他写好新闻有三条经验,一是重大新闻重点抓,二是对局部新闻要找准与中央声音的结合点,三是善于总结典型的闪光点。 1996年6月初,江泽民同志来焦作考察,上级通知不安排焦作记者跟随…  相似文献   

12.
“喂,李伟同志吧,您在我报发表的《西安鬼市探幽》(见报稿附后)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请来领通知。”啊!当我接到《星期天》报负责同志的这个电话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梦幻之中。直到5月13日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颁奖大会”领奖台上,省上领导把“获奖证书”授予我时,我才从梦中回到了现实。我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基层通讯员,能获此大奖,自然感慨颇多。我仅就这篇获奖稿谈谈自己的采写体  相似文献   

13.
重视会议报道,写活写好会议新闻,是党报新闻改革的老话题,但要真正做起来并把它做好,却并非易事。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获二等奖的作品《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五”计划国家计委问计于民》,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出的可喜一步! 这篇获奖消息是一篇以会议为题材的现场短新闻,一起笔便以寒冷的天气与现场热烈气氛  相似文献   

14.
发表在1995年5月5日《陕西日报》一版头条消息:《长安兴起”股份田”》(原文附后).可谓近几年来.省级党报关于农业报道的一篇不可多得的新闻佳作。这篇不到8O0字的消息荣获1996年11月上旬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省(自治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如果我们回顾和分析一下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长安兴起“股份田”》这篇报道,更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取向。随着全国农业投资热的兴起,陕西省长安县悄然出现的有农民、科技人员和企业投资者优化组合的高产优质农业生产新形式——”‘股份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种必然…  相似文献   

15.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6.
再谈多下去     
湖北日报自从1980年开始抓新闻改革以来,报社内外都很重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经验,好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好新闻,大部分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是通讯员写的。这件事很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深思一番。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0年湖北日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有两篇,都是通讯员写的;社内评出的28篇好稿中,通讯员写的12篇,通讯员和记者合写的5  相似文献   

17.
在第六届福建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8篇消息,有5篇在710字以内,最短的只有228个字;获得一等奖的8篇通讯,有3篇在700字以内;获得一等奖的3篇言论稿均在1000字左右。这次评选,对倡“短文”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去年4月,新闻出版报刊发的消息《福建新闻奖拒绝长文》,是该省上届新闻奖评选后3位年轻评委合写的,他们又都是地市党报的总编辑。这一消息既可视为他们向省内外新闻界发出“拒绝长文”的呼吁,也表明福建新闻界对“兴短文,刹长风”形成了共识。所以今年这届新闻奖评选送评稿中,再没有超过3…  相似文献   

18.
有件新闻作品,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评为一等奖,在省广播战线好稿评选中评为二等奖,在市好新闻评选中评为三等奖。同志们戏称这种现象也是“倒挂”。出现这种“倒挂”,是下面比上面竞争更激烈,好稿标准更高吗?当然不是。一位评委在给作者的信中道出了“例挂”的奥秘:“你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宣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八五”期间,全社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稿件和优秀新闻工作者。据统计,5年中在省以上新闻评选中获奖100多篇。新闻工作者个人荣获各种有重大影响的奖励有:薛善文同志1993年获首届全国新闻奖提名奖荣誉;杜耀峰同志获1995年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1994年荣获范长江提名奖;尹维祖同志获第15届中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全国总编辑最高奖;慧眼奖等等。另外,几个副刊和小报质量也不断提高,《经济特刊》的一篇改革探讨性综述荣获全国省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周末》被中国记协评为全国省报优秀周末版第三名;《…  相似文献   

20.
新闻贵在以“新”取胜。只有叙述的事实新,选择的角度新,反映的问题新,才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收到好的社会效果。我和王光荣采写的消息《让“巧媳妇”回“娘家”挑大梁》,能够荣获四川省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地市报第六届好新闻一等奖,主要是有一定新意。1991年6月初,在万县地委宣传部新闻培训班上,地区丝绸公可经理廖明楷发布了一条新闻:1至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