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同行推荐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高艾苏写的这篇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好作风 ,多写好作品 ,就应该像高艾苏同志那样 ,努力实践“至人所未至 ,想人所未想” ,追求“不一样” ,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业务境界。虽然高艾苏同志是军事记者 ,但是他在17年的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大虫“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所有人都爱做的梦。特别是那些资金不太充裕的小老板们。所以“本虫”有责任为他们选一款即便宜又好用的彩色扫描机。绝对不吃草是不可能的,但少吃掉我们一点钞票还是应该的。先对清晰度进行一遍扫描。没...  相似文献   

3.
在文坛、报界,文章剽窃向来为人所憎恶,也在打击、治理之列。但“创意剽窃”这一现象却未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在看法上也许人们见仁见智,致使“创意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在长期的读报与集报中,经常发现一些文章题目十分相似,语言相近,甚至题目完全一样,而语言却不一样,特别是在言论、杂谈、杂志这些题材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一现象说明“创意剽窃”确实存在。 所谓“创意剽窃”,就是某一作者的一个“思维创意”,“文章题目创意”,甚至文章名字被多人采用,不但文名相似,文章里头内容以至情节也很相似,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4.
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为稿件“把关”。从把关产生的几种结果看,一是不用;二是一般地用;三是加大分量地用。第一种把关,实际上指的是“确定不用稿”的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稿件向第三种稿件的转化。 新意是判断稿件的重要标准 新闻姓“新”。新意表现在很多方面。一个题材能吸引人,这是新意;一个提法有点味道,也是新意;一个故事显示出趣味,也可以让人感到新意之所在。在选稿的过程中,编辑的思维必须像雷达一样不停地转动,把自己所接触到的新的信息聚焦起来。 编辑要有意识地把稿件中的新鲜思路挖掘出来。从操作方法上看,要出新意,无外乎这几种情况: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上很多人羡慕我们这职业。其实,记者、编辑总是在为他人“作嫁”,写别人,宣传别人。 如果想发财,当个什么“阔佬”,腰缠万贯,穿金戴银,就不要去干这营生。除了一两百元薪水,别无其它;整日内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写点“外稿”,一是看外报关照不关照,二是十有八九要“枪毙”,发表了也就十几块几十块稿费,可怜巴巴,抵不上个擦皮鞋的。 如果想成名,就更不要干这一行,不仅没有什么“记者家”“编辑家”等桂冠,终日不是东跑西颠,精疲力尽,磨破嘴皮;就是埋首纸堆,为缺乏好稿发愁,为自己付出心血不被认可发愁,为文字惹出官司发愁……况且人的名望再大,总有限度,总有它达不到的“死角”。袁枚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好名也。”好名本身不是坏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近日发表一篇《听副县长感叹"想廉洁很难"》的文章,说一个副县长用工资给自己夫人买了一条镀金项链,结果别人都不相信是用他自己的工资给老婆买的。于是他感叹:为什么别人会不相信呢?为什么想廉洁会这样难?  相似文献   

8.
多想几招     
所谓“多想几招”,就是在写稿时不要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要从角度的选择到主题的挖掘,从思想的提炼到情节的安排,从语言的运用到题目的确定,都要想一想,除了这样写,还能不能那样写。这就好比打仗,常常研究几个方案;盖房子、搞建筑,往往要设计、制定多份图纸和方案。写稿了,多想几招,等于在头脑里多  相似文献   

9.
明天启年间所编《白鹿洞志》关于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并不完整,除广东陈献章外,实际上江西信州儒士娄谅及其高足夏尚朴亦是明代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陈白沙、娄谅及夏尚朴不领书院教席与他们的学术旨趣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记者采访,怎样才能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起点呢?说到底要看采访者是否具备记者的特殊素质——过人的思想。换言之,“我要和你不一样”,正是记者那过人的思想在采访起点的确立和发现中的显露。比方,过人的思想,其思维指向是人们未知的新领域;其思维方法是与众不同的,求异性强;其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下决心“改进会风和文风”。作风与文风紧密相联,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作风。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党报要增加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必须有好的文风。目前,新闻宣传在文风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克服?好文风从何而来?本期《前沿关注》讨论“抓好作风,改进文风”,希望引起大家对新闻文风问题的重视和思考。这里选发的7篇文章有一定代表性,既有媒体的经验介绍,又有一线记者的心得体会,所述所论中,不乏“亮点”闪现,像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记者高艾苏所说的改进文风要在采写方面“至人所未至,想人所未想”,就是对作风与文风相互关系精当、形象的概述。有好的作风才会有好的文风,其间道理并不深奥,现在要紧的是从我做起,从每一步扎扎实实的改进做起。  相似文献   

12.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3.
5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一箭(长征四号乙)双星(风云一号D、海洋一号)”。第二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链线》采访了“长征四号”火箭总设计师李相荣,主持人问:“在(一箭双星)发射前,您想了些什么?”李相荣回答道:“什么都没想,也来不及想,只有紧张。”回答朴实自然,合乎情理,提问却显得肤浅。 人们也许要问:堂堂的央视主持人采访提问为何不够“专业”?事实上,犯此“低级错误”者在我们记者队伍中大有人在。我们有不少记者在采访中往往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大凡在重大或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有一段对白也许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明?”孔子说:“师,有点过头;商,有些赶不上。”子贡又问:“是否师强一些?”孔子答道:“过和不及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个颇可玩味的细节,即子贡为什么不问“是否商强些呢?”我想是因为商“不及”的缘故;可见子贡在追问之前,脑子里已经先存“过”胜“不及”的意念。之后,史籍上还有诸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谚语的记载。这似乎都在证实:过头总比不足为好。这种心理意识和思维方式自古而然,真是我们的一份遗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新形势下,晚报该怎样明确办报思路、作出新的举措?结合办报实际,我认为,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把握晚报的党报属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报道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报道内容重点上的“移位”,报道形式和方法上的“变革”,是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对舆论需求的新思路。一、在报道思路和观念上,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实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观念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报纸也是被“分门别类”,按框框确定自己的报道的,有这样两个观念,似乎被约定俗成,奉行不变的:一是“晚报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一是“晚报报道主要是市井新闻”。按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确定报道思想,晚报只会在发掘趣闻逸事、市井百态上有所作为,而在发掘重大题材、“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上难成气候,  相似文献   

16.
想读这样一本书张永胜想读这样一本书,一本当代人为古今中外名著“挑刺”的书,不是闲谈时吹毛求疵有所谈资,而是不把读书仅当消遣的自然需求,文学艺术同其他科学一样,总是在总结、吸收、扬弃、超越前人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欲想超越,必先明白扬...  相似文献   

17.
董奎 《新闻三昧》2006,(7):14-14
改进文风,对每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企业报的采编人员来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必须苦练“内功”。一要苦练思想境界的内功。把改进文风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即思考如何“为文”,更要想如何“为人”。文章是思想之舟,文风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能够具备好的文风。因此,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既是改进文风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文风的根本动力。思想深则文风醇,境界高则文风美。党的新闻工作者随时要做到心中有党性、胸中有群众,自觉视人民利益为至高至上。时刻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  相似文献   

18.
我发现思维很容易被已有的优秀作品所左右,创新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的较量,这个过程是何等的艰难。我想,长期从事摄影创作实践的人们一定也都深有体会。每届全国影展,评委们总是抱怨“一窝蜂”的作品太多;上届喇嘛题材获了奖,这届就是密密麻麻的一片金黄色调,上届群鱼“狂舞”获金牌,这届就是没完没了的“围捕”。题材的重复和技法上的少创新、多模仿几乎成了通病。  相似文献   

19.
有些通讯员总要在来稿上附上要求编辑照顾编发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把压力变动力,把功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用在发掘“重大活动”的宣传价值上,而不能靠向编辑“诉苦”来谋求上稿。从寄给我个人的稿件看,除少数确实不错,是作者针对编辑的版面而写外,其余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宣传价值,但文字粗糙,陈言连篇;另一种是无宣传价值,或者是“马后炮”,或者是没有深度。由此,我不禁想起清朝袁牧所作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警语名句,我们在写作上应提倡“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认真态度。对属于抓准了问题、事迹过硬但没有写好的,作者应从立意、选题、结构、文字表达上下苦功,做到不满意的稿件不给别人看。编辑好比理发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头”,对每篇稿既要“梳”又要“理”,那么,时间不允许不说,每篇稿都要动脑修改,思维也有限。所以说,通讯员应当养成从严写稿、投稿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来稿多但质量一般的,为鼓励其写稿积极性,编辑有时从中挑选出略好的作反复修改后当“配角”编发的情况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相似文献   

20.
翻开4月10日《新民晚报》综合新闻版,发现连发了两篇新闻随笔(平时每天一篇),也许是补4月8日没发表的缘故吧。两篇随笔谈的都是前不久发生的昆明某酒店“女体盛”之事,写得都不错,在理,而我似乎更喜欢《一次性爆破效应》一文,因为它言人之未言,想人之未想,确实不错。比如在抨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