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于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如果再用依附型的臣民文化来作为中国建设的文化模式 ,那终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即具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文化。展望二十一世纪 ,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当前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有:由农业型民主文化向混合型民主文化转型;由臣民型公民文化向民主型公民文化转型;由价值侧重型民主文化向价值调适型民主文化转型;由人治型民主文化向德治和法治共治型民主文化转型;由多维非开放型民主文化向开放型民主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公民政治文化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不可缺少的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如王权思想、人治思想、臣民意识等,则压抑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因此,要实现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由王权转化为民主、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为中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着眼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当代特色的先进化,提出用世界眼光审视整理中国传统化,从而剔除封建化糟粕,使优秀传统化与现代先进化有机融合的新化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由于民众意识深处的臣民意识、官本位等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普遍不高,参政意识缺失,影响公民张扬公民精神,阻碍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破除等级观念,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是一个公民时代而非臣民时代,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而非臣民社会,现代人格是一种公民人格而非臣民人格。使人成为公民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的国籍.更是这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在现代社会.公民是人的各种身份的最大公约数,是各种政治主体的最大公约数,是各种社会人格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先进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成熟公民社会建立的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公民受到“臣民”思想的惯性影响,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探索高校《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促进全体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