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公元1878—1884年间,从中国新疆伊犁和喀什地区向俄国中亚七河地区迁去了1.5万东干人,其主体是1862—1877年西北反清回民起义军的余部。这些移民之所以能被接纳,是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反封建斗争的勇士。他们不畏强权、不怕艰险的精神感动了中亚广大穆斯林群众,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及民族精神征服了中亚人,他们成了中亚社会的优秀成员。  相似文献   

2.
1877~1917年间中亚陕甘回族移民的经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7年10月,西北反清回民起义失败。陕甘回民义军余部分三批进入俄国七河地区定居至今。他们依靠中国农耕文化优势及穆斯林从商的传统,大力开垦荒地,进行水稻种植,稻田面积达到耕地面积50%,并开办了各种手工作坊,在闲暇之时又从事商业活动。对中亚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亚东干族与我国陕、甘、新地区因为历史上的原因,有相同的文化特征,语言习俗,经济结构,这为两地区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东干族这个中亚经济活跃因素可带动我国与中亚,欧洲,西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行来,促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4.
中亚东干族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海外华人移民群体,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对171名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进行调查,梳理中文名字来源,总结中文名字和母语名字的音义关系,归纳中文名字语义特征,分析中文名字用字情况以及留学生对中文名字的态度。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相关管理部门、教学人员和留学生本人都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而东干族作为我国回族的后裔,也作为战略沿线的重要民族,其民族文化认同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当地经济水平、宗教融合程度、民族教育机制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等四个维度对东干族文化认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秦州起义是甘肃天水地区响应辛亥革命的一次重要起义.起义的发动者是黄钺,但为这次起义播下火种、奠定群众基础的则是秦州人陈养源.陈养源1893年中举入仕,1903年辞官到上海开设镜今书局,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兴中会,他刊印进步书刊,结交革命党人,参加革命团体,向家乡青年寄送书籍,传播进步思想,从而为后来秦州起义的发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武术在中亚地区推广的动力因素、现实状况,并提出进一步在中亚地区推广武术的方略。当前,武术在中亚地区的推广以“武医融合”为特色;影视作品与武术现场展演是中亚地区民众了解中华武术的主要途径;中亚五国推广武术和提升武术竞技水平主要依靠中国政府援助与当地武术协会;孔子学院提高了武术在中亚地区的社会影响力。武术在中亚地区持续推广主要受中亚地区武术师资力量匮乏、中亚地区民众对武术培训需求有限等因素影响。基于此,提出武术在中亚地区的推广方略:凸显“武医融合”特色,持续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康养功能;依托孔子学院,开设武术嵌入式特色汉语课程;建立和健全武术在中亚地区持续推广的工作机制;将中亚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理念植入武术用品与服务中,促进中亚地区发展武术产业。  相似文献   

8.
斯拉夫派和西方派是19世纪40至50年代俄国自由主义的思想流派。他们提出了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相互论战。斯拉夫派相信俄国的独特命运,把彼得一世以前的"神圣"罗斯理想化;西方派则坚信俄国要走西欧已经走上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赫尔岑的"农民社会主义"理论和俄国民粹派运动,是两派论战的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9.
青号军起义是清代咸同年间号军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详情却鲜见于史册。本文对黔北桐梓杨龙喜起义,黔东南台拱张秀眉起义作了详细的分析考证,认为这两大起义军就是青号军,正是青号军起义揭开了贵州号军起义的序幕,打响了号军反对腐败朝廷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10.
运用材料解析等方法,讨论了史学界众说纷纭的义和团运动开始的时间与地点问题。认为平原起义是义和团运动的开端。理由是:1,平原起义是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后,最先爆发的也是最大的武装起义;2.山东巡抚毓贤对平原起义的绥靖处理和对义和团的扶持,直接导致平原起义后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3.平原起义高举“兴清灭洋”旗帜,使单纯的反洋教斗争转变为“兴清灭洋”或“助清灭洋”、“扶清灭洋”、“顺清灭洋”、“保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4.从以朱红灯为首的鲁西北义和团的组织形式和信仰上看,也应视平原起义为义和团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邵宏谟、韩敏同志合著的《陕西回民起义史》一书,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较全面反映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斗争的史学专著。陕西回民起义,是距今131年前三秦大地上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人民反清斗争。这次起义以回族为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两当起义是习仲勋等同志在中共地下陕西省委领导下举行的陇原第一次武装起义,但目前对起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文献和实地的调查研究,两当起义代表性遗址--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虽几经辗转,但终于保留至今并得以修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纪念馆其价值将会越来越大。其中展示的重要史料--习仲勋给虎志道的复信,是习仲勋同志论述两当起义的唯一专文,此信成因以及信中所述“两当兵变”称谓和对两当起义正名,还有信中提及的几个重要人,都可以分别细致探讨,以便把两当起义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德鲁日宁是俄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见证了俄国的发展,为俄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著作对于俄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关于德鲁日宁和俄国史的探究可以加深对俄国历史的认识。文中会分析德鲁日宁对于俄国史的研究,以及国内对俄国历史的研究,并在德鲁日宁的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研究中亚5国生态承载力,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亚5国生态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补给、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像元尺度的生态承载力指数,分析中亚5国2001—2019年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亚生态承载力由西南向北部和东部递增;71.56%的地区生态承载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3.93%的地区呈提升趋势,4.51%的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湿地生态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生态承载力在2003、2006、2010和2016年发生4次突变,干旱是引起生态承载力突变和波动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中亚北部雨养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中亚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影响较大,其影响集中在咸海、哈萨克丘陵、图尔盖洼地及耕作区和绿洲区。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在19世纪20年代就传入俄国,50年代齐切林、赫尔岑等西方派人物在俄国公开宣扬自由主义。此后,“自由主义”一词虽得到广泛传播,但在俄国主要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俄国自由主义缺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众基础,只有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和官僚作为它的社会载体,俄国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家和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人始终不敢以“自由主义者”自称,俄国自由主义终究未能成为俄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自由主义相比,俄国自由主义是一种“不充分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6.
1911年阴历九月初六张文光在腾冲举行起义,打响了云南辛亥起义第一枪,三天后,李根源参与领导的昆明重九起义成功,随后云南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地方政权。激烈的社会变革对腾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有共同教育理想的腾冲中学校长的个体身份及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政治思想方向的转换使意识形态修正学派逐渐丧失了在俄国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自由主义与民主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俄国史学研究进一步多样化。在世纪之交,大量被封闭的、从前绝密的档案成为公共财产,有价值的史料相继被出版,这对阐释苏俄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最近10—15年来,俄国学术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1917—1936年间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问题、1937—1938年间的“大清洗”对俄国工人史的研究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苏联解体问题具有极大的史学研究价值。俄国历史学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在过渡时期,俄国史学界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没有目标的困境:俄国史学家们已达成一定的共识,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再回到从前那种思想一统的老路上去了,方法和观念的多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中期,在俄国出现了一个被官方教会认为是"分裂派"的民间宗教派别——旧礼仪派。由于居住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政治地位的影响,旧礼仪派不得不转而从事工商业。到19世纪及20世纪初,旧礼仪派的两大派别——教堂派和反教堂派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著名的旧礼仪派商人家族甚至还与俄国1917年革命有密切的关系。旧礼仪派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观原因是共同的旧信仰和社团组织,客观原因是历届沙皇政府对旧礼仪派实行的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19.
?樱桃园?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四幕戏剧。契诃夫将俄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压缩到樱桃园中,每个具体的人物形象都是俄国社会各阶级的象征符号,反映了当时各阶级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坚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初彼得一世将俄国各类贵族整合为统一的贵族等级,并强制他们终身为国服役。此后俄国贵族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要求摆脱强制服役义务。"宫廷政变"时期(1725—1762年)贵族对王权的威胁和七年战争时期(1756—1763年)国家的财政困难为贵族的自由和解放创造了契机和前提。1762年彼得三世颁布的《贵族自由宣言》承认贵族享有自由选择服役的权利。178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的《贵族特权诏书》把贵族的自由与贵族参与地方行政管理和贵族等级自治结合起来,从而在贵族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俄国贵族的自由和解放使俄国的农奴制度得以强化,但同时也开启了俄国社会各等级解放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