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现当"有"表达的是静态存在义时,很难与"了"共现;但是表达的是动态出现义时,可以和"了"共现。  相似文献   

2.
"NP+了"表过程,是针对于"VP+了"表完整而言的,二者是相对的,而"完整"和"过程"恰好是两个相对范畴。本文从观察的角度重新分析这些现象,提出了"NP+了"表顺序的观点,同时从认知理论出发,辨析了"VP+了"、"NP+了"、"V着"之间的区别。本文意在阐述"完整"与"过程"是基于观察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口头文学     
鸡感冒了,鸡肉便宜了;猪感冒了,猪肉便宜了;女人感冒了,为什么不"掉"价呢?——单身男士的思索植树造"零",白"收"起家,勤"捞"致富,选"霸"干部,任人为"闲",择"油"录取,德"财"兼"币",检查"宴"收,大力支"吃",为民"储"害,提"钱"释放",攻""官"小姐。——竟有这样的错别字  相似文献   

4.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本文讨论动态助词"了"在复句中的隐现,采取学界的一般说法,将这类"了"标注为"了1"。选取"行为—结果或效果"篇章作为篇章背景,在约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进行观察,期望为"了1"的隐现提供典型的研究视角,并梳理出典型模式及"了1"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5.
儿童在早期习得汉语语言的过程中,和时体有关的词"了"大量出现。然而,在儿童早期的语料中,表示完成体标记的"了1"和表示现实关联性的"了2"的句法位置是重合的,确定早期"了"的性质对认识汉语时体系统的习得至关重要。长期追踪的语料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确定早期出现的"了"的性质提供了证据:早期语料中和"了"共现的句子的情状类型、语料中的"了"字句的错误类型、典型"了"字句的出现情况和体标记的系统性,这就证明了儿童早期出现的"了"只是表示现实关联的"了2",而不是"了1"和"了2"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部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兴趣不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真正的"教"与"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说“福”     
杨帆 《现代语文》2010,(5):154-155
本文考订了"福"的本义及语源,论证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備"释"福"的正确性,揭示了许慎以"祐"释"福"的错误,从而理清了词义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当前,"保增长"成为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有的地方为了"保增长",环保"硬杠杠"变软了,土地"紧箍咒"变松了,项目"严审批"放宽了……环保"硬杠杠"如果真的软了,土地"紧箍咒"真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10.
回望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导致教学效果也"虚化"了。  相似文献   

11.
六(5)班正在进行一场"惊天动地" 的"人纸大战".同学们拿起"利剑"向"试卷大军"刺去,人与试卷斗得飞沙走石,不可开交.这时"总司令"正在寻找那些知法犯法的"士兵们",若是逮住了,就要对他们严刑拷打一番,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这时"总司令"发现了手抓 "手榴弹",正要为所欲为的"王力将军"."总司令"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王力将军"的身边."王力将军"感觉到了"总司令"的威严气息,就立刻把"手榴弹"放回了口袋,又贼头贼脑地看了看四周,看见了"总司令"那威严的脸庞,立刻回过头来继续"战斗".  相似文献   

12.
吴芸香 《教书育人》2012,(13):59-60
穿越是眼下网络上的"热门"词汇,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今年,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九册17课的《长城》。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被"时尚"了一回,玩了两次"穿越"——从"现代"穿越到了"传统",又从"传统"回归到了"现代"。  相似文献   

13.
湖南汝城话的"适喥"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它是由动词"适"附上完成体标记"喥"后逐渐虚化成语法标记的,本身并不能指示时间。"适喥"对区分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有重要参考价值,即"了1"只表示动作或事件的结束,不表示事态变化;"了2"则表示事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语文课堂总是出现种种误区:"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文本拓展却"脱离了文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始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了,学生却收获寥寥;人文内容多了就滑向了"泛人文化";搞"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吸收了"新理念",又忘了自己的"老传统";进行"赏识教育",说"你真聪明"、"太精彩了",就又变成"学生无错",教师缺位了……作文教学更是"老大难",也是因为"误区"重重.教师们越来越不知道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教了,误区成了走不出的怪圈.  相似文献   

15.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6.
《燕子》     
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燕子的"外形",以及"赶来"、"飞行"、"休息"的情景,描绘了燕子的俊俏、伶俐、轻快、可爱的样子,显示出了春天特有的美丽和生趣.文章开头,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燕子"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三个特点.板书带点的词语,使学生理解是什么"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色彩鲜明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特征:"细雨"、"微风"、"柔柳"、"青草"、"绿叶"、"鲜花",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赶来"、"加入"既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候鸟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17.
"看"这一家子人丁兴旺,像"望"呀、"瞧"呀、"瞅"呀、"瞻仰"呀、"俯视"呀……真不少。它们一向和睦相处,亲亲热热的,多次被"文字王国"授予"五好家庭"称号。可是,没想到,最近,在这家产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事情是这样的:"看"爷爷病了。它们都要来看望。"望"字来了,"瞧"字来了,"瞅"字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了"自由人"这一特殊群体。每次游戏,除去各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剩下的幼儿就当"自由人",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到各游戏区当"顾客"。游戏中,只看见"自由人"在游戏区间穿梭,一会儿在"茶座"品茶,一会儿又到"点心店"用餐,没钱了就上"银行"取钱……"茶座经理"不乐意地说:"你怎么又来喝茶了?已经喝过多少次了?""银行储蓄员"与"自由人"发生了争吵:"你老取老取,已经没有钱  相似文献   

19.
1"学科活动化"的提出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的概括了西方教学的思想,这种"开放式"、"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提倡"活动课"模  相似文献   

20.
"薪""柴""蒸"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语中,表"木柴"义的"薪"、"柴"、"蒸"是一组同义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阐述了这一组同义词的演变更替过程:"蒸"主要见于先秦文言文,两汉以后使用较少,表"木柴"又多用"薪"、"柴",到了宋以后几乎销声匿迹;而"薪"、"柴"从先秦到明清,在使用数量上经历了"柴"弱"薪"强,"柴"、"薪"混用,"柴"强"薪"弱的过程,直到清末民初"枭"才彻底完成了对"薪"的替换,历时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