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们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季开学时,已是许多花卉竞开,苦楝、葡萄萌芽,鸟语花香、耕作繁忙了。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第一课《种大蒜》,我们这里三月却是收获大蒜的旺季,前一年的蒜辦早已干枯,没法种了。因此我们根据本地的情况,对课序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2.
根据义务教育《自然》第二册《种大蒜》一课,我教原低年级试用教材第三册《种大蒜》一课的经验,觉得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如增加一项内容能使学生学习起更有趣。 现有教材内容,只能使学生观察蒜的几个外在特征:颜色、形状、气味、味道,以及种植过程中观察到的发芽、  相似文献   

3.
一是尝试调整教材与教学。去年春季,我校一位任教四年级的教师把《养蝌蚪》从教材的第三课调整到第一课,第四课的《两栖动物》调整到第八课,调整计划上报到学校,自然教研组考虑到本地青蛙的产卵及其发育成青蛙经历的日期的具体实际,批准了这一调整计划。我们的考虑是,现行教材虽具地方特色,但毕竟各地自然情况千差万别,它不可能全面适应各地的教学实际。这就需要乡村的自然教师密切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一次教学低年级《镜子》时,我们根据教材设计了“找镜子、找人影”游戏,要求孩子们离开座位,自由地在实验室内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课将取代《自然》课。经过一年多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亲身感受了《科学》课带给教师和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多年的自然教学中 ,做好三个调整 ,切实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看法。a .调整教学时间。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出现各种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时间各不相同 ,因此 ,在自然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应配合季节的变化 ,适当调整好最佳的教学时间 ,力求较好的教学效果。如 :《花的构造》在上学期开学后第 2周进行教学 ,而此时很多地区油菜花还未开放 ,桃花及教材列举的其他花开放得更迟 ,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将此课推后。又如 :《养蝌蚪》与《两栖动物》相隔 1课 ,即从养蝌蚪到讲两栖动物其间只有 2周时间 ,而蝌蚪长成小青蛙却…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自然教材紧密结合我省生产实际,并与农业常识教材更好的配合,和调整教材内容轻重不匀的现象,特根据我省1958—1969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关于小学自然教学时数每周减为一节的规定,将自然教材一、三册作了必要的删减和调整,希遵照执行。高一册教材中“消灭水灾”“消灭旱灾,”“水土保持”等五课,因与农业常识教材重复,故删去;“溶解”一课的内容较少,故与“饱和溶液和晶体”这课合为一课,用一教时讲授。  相似文献   

7.
第二册《种大蒜》一课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种植大蒜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栽培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种大蒜有历时长,受课堂教学限制等特点,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课程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将课本划分几个阶段分期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地处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的《科学课》教材还没有试用的情况下,摆在我们自然教师面前的最迫切的事就是创造性地用好现行的教材,使新的科学教育观念逐渐贯彻到自然教学中,紧跟发达地区科学教育发展的步伐。下面以《摩擦力》一课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新圩小学地处农村,周围的环境非常适宜进行自然观察,我根据这一有利条件,着重进行了一些自然教学资源再开发、利用的探索。 一、抓住季节特点,调整内容编排 自然教学内容的顺序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进行调整。如《种向日葵》一课按进度要到四月中、下旬才能教学,可在这里三月初就已开始播种了。我就把  相似文献   

10.
新编教材有什么特点?从《种大蒜》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课与老教材的第四册中的《十八植物怎样繁殖(二)》似有许多联系:如:“你研究过大蒜吗?把它的外皮撕开,可以看到里面的几个到十几个蒜瓣。每个蒜瓣外面包裹着干燥的蒜皮,里面贮藏着丰富的养料,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幼芽。大蒜蒜头也是地下茎。把蒜瓣的皮剥去(注意,不要伤着芽),种在花盆里,观察它以后的变化。”根据上述内容,新材料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丁玲玲 《考试周刊》2010,(41):172-173
一、说教材 《借贷记账法》是高教版中等职教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是财会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应熟练运用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借贷记账法》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是全书的重点和关键。为了上好本节课,在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教参,我对本节内容作了适当的处理和调整,使本节课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要求更具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自然教学在于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的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 农村学校地处农村,周围自然条件优越,对于开展自然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和教学实践归纳了几点作法。1 结合实际,补充自然教学内容 1、调整 有些教材中的自然实物与当地的季节、时令不相符,我们就将这些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如讲《冰》一课时,适当把这一课往后安排,寒冬腊月冰天雪地的时节进行教育,有教学实物材料,学生学习有了感性认识,对于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13.
易爱国 《科学课》2008,(9):25-25
思维是需要训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每一课的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维训练成份,让观察与思考伴随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这种挖掘,使我们的教学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下面就以《电磁铁》一课为例,谈谈这种挖掘。  相似文献   

14.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15.
因时因地制宜调整充实教学内容省编农基课教材揭示了农业生产的一些普遍规律,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很强,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深入,新经验、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教材加以调整和充实,使之更符合贫下中农的需要,更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发展。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按照农业生产季节,合理调整教材顺序。如初二《红薯》一章,按原教材顺序应  相似文献   

16.
杨漾 《科学课》2009,(10):44-45
刚刚拿到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心中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自己是第一次教湘版教材。看到第一课《我们在呼吸》后,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还好不是全新的内容,以前在《自然》和教科版教材中都教过。于是,对照教材看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就确定了大致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7.
刚刚拿到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心中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自己是第一次教湘版教材。看到第一课《我们在呼吸》后,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还好不是全新的内容,以前在《自然》和教科版教材中都教过。于是,对照教材看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就确定了大致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材中有一种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型——逻辑推理课。现就第三册《地球引力》一课的教学谈我对这类课型的粗浅的认识。 逻辑推理课的教学,重在“推理”。推理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事实,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推导出结论的思维形式。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教改方案从三年级起开设了《社会》学科,这是一门新的学科。如何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我们进行了一些摸索。一、精心设计《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如何通过社会常识课的教学,既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社会事物,又增强社会意识,融知识教学与激发情感于一体呢?我们认真地开展了教学研究,选择了四年级《社会》课教材《万里长城》一课进行重点研讨。长城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简析让灯亮起来是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其主要内容是用电路元件连接简单电路和画出电路图。我教的这批学生在小学二年级已学过人教版第三册《自然》中的小电珠一课,并掌握用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接亮一个小灯泡的方法。二、教学理念1.灵活使用教材.对本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相连让一个小灯泡亮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