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基础训练(复习旧知)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同学们还记得吗?看谁能说给老师听? (1)齐声回答。(2)举手回答。2.准备题(基本练习)。(1)教师谈话:你认为要能正确地列出方程,最关键的是哪一步?现在就请同学们找  相似文献   

2.
(课前组织男女生赛诗)师 :从刚才同学们的赛诗可看出 ,大家的积累相当丰富。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请同学们伸出手在桌面上与教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课题)师 :自己把课题读一次 ,看看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生 :“题”是什么意思?生 :“西林”指什么?师 :真会思考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中的注释。生齐 :“题”是书写。“西林”指西林寺。师 :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 ,自己说一次。(生练说)谁来说给大家听?生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诗。生 :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 :学古诗一定要看书中的注释。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案一、欣赏音乐,激思导学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2.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3.读读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如: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三个“?”。)二、围绕问题,探究品读(一)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1.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2…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很讲究突出重点、难点,这是共知的。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段文章。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进行突破,对理解课文、揭示中心、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校刘杰老师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把课题中“找”这个中心词作为突破口,从揭题到逐段讲读都紧扣这个“找”字。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激起思维,教得既有力度,又有深度。如揭题时,她提问:“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想想,课文主要围绕课题中哪个词写的?”学生回答出“找”字后,教师又问:“哪个孩子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是它迷路了吗?”这个  相似文献   

5.
一 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天鹅的什么故事呢?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师根据生回答整理板书:老天鹅、群天鹅——破冰)二赏词析句,初悟表达 师: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呢?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老天鹅是勇敢地破冰. (师板书:勇敢) 生:老天鹅是顽强地破冰. (师板书:顽强) 师:还有吗? 生:老天鹅是竭尽全力地破冰.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老天鹅破冰的勇敢、顽强等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抓住关键字词说一说.  相似文献   

6.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并提问:什么人之间才称“亲人”?“亲人”之间应怎样相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提问:通过预习时观察图画和自学课文,谁能说一下,本课是谁称谁为自己的“亲人”? 二、指导看图。 1.要求学生抓住主要部分(人物)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边观察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直释“给予”,导入课文 1.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板书:给予)谁能来读准这个词?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2.今天我们要读的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给予”的。那么,到底是谁给予谁,给予了什么呢? (“给予”,是课文的文眼,从正音、释义入手,让学生学得扎实,理解到位。) 二、紧扣“给予”,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以江西电视台面向校园招聘小记者的宣传片导入。二、示范引导,归纳方法1.同学们,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对新闻有敏锐的嗅觉,我想问问同学们,谁知道前段时间我国的科技界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神六”飞天)2.是啊,“神六”飞天,举世瞩目。想不想再次看看“神六”飞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课件播放“神六”升空的主要镜头)3.如果你是一名记者,就“神六”飞天这个话题,你想怎么采访?4.课件播放少儿频道记者采访邮政路小学学生对“神六”看法的片断5.提问:(1)…  相似文献   

9.
师 :这节课 ,我们学习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 ,同学们会想一些什么问题 ?生 :“十六年前”指的是哪一年 ?生 :是谁写的回忆 ?回忆了些什么 ?生 :都十六年了 ,为什么还要回忆 ?……师 :(把学生们提的主要问题写在黑板右边 )以上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在课文或其他参考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课文 ,查找有关资料 ,同桌相互交流 )师 :(大约过了10分钟 )好了。现在 ,谁能回答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 :刚才 ,同学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学习和互相讨…  相似文献   

10.
片段一:据题生疑,激趣助读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黑板”跑了》(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黑版”前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生2:黑板是没有长腿的,怎么会跑了呢?师:同学们,老师刚读课题时也为这两个问题而纳闷呢。这可是很  相似文献   

11.
一、激趣引题,揭题入境师:请大家看一个画面(课件播放人山人海的景象)。画面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同学们猜一猜:人们想看什么?生1:人们可能来看球赛。生2:人们可能来看龙舟比赛。师:老师告诉同学们,人们是来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观看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板题:观潮)看了课题,同学们的小脑瓜里一定产生了不少小“问号”吧?谁先提出来?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大潮?生2:我想看看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师:看来同学们都想看看钱塘江大潮,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前先一睹为快。犤评:开头通过欣赏画面,让学生猜一猜,问一问,能激发…  相似文献   

12.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狮子吗?在哪里见过?谁能说说狮子什么样?有什么本领?教师小结:狮子是一种勇猛的食肉动物,善于滚、扑、撕、咬、奔跑……捕捉兔子、羊、狼等动物为食。因此,人们称狮子为“林中之王”。 激发学习兴趣。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两只小狮子》。  相似文献   

13.
谁偷了村里的玉米?我开"小差"的时候,老师正在给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老师说愚公门前有几座山?同学们说有两座.老师说哪两座?同学们说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老师说那两座山后来哪里去了?同学们说叫愚公和神仙给搬走了.老师说搬到哪里去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搬到朔东与朔南了.我说搬到青草里了.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说杨蛋蛋你睡醒了没有?我站起来说老师我醒着.  相似文献   

14.
教学重点、难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的内容,能根据图画想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奶奶的感激之情;体会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及邻里之间的亲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预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设置悬念1.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有救命之恩的……)2.揭题:亲人(齐读课题)师设疑: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激起情感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或向老师、同学请教。3.全班交流。课文…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 生:一分钟等于60秒。生:课堂上一分钟是很短的。师:一分钟有60秒。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呢?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生:齐读课题:“4.一分钟的价值”。师:先让我们来试一下。看同学们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请第1、2组同学轻声朗读这篇课文。请第3组同学做口算(出示口算题10道)。请第4组同学抄写生字词(课文中的生字词) (老师看马表,生分别读、算、写) 师:一分钟过去了,你们觉得它长不长? 生:不长,一会儿就过去了。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一分钟做了多少  相似文献   

16.
阅读训练     
提示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以下训练题模仿中考试题设置,请同学们抽空做练习,检测自己的应试能力。(一)弯弯的月亮星子的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年轻漂亮,很招同学们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大伙“: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年轻的老师听了大家的回答后,满意地笑了。  相似文献   

17.
谁偷了村里的玉米?我开"小差"的时候,老师正在给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老师说愚公门前有几座山?同学们说有两座。老师说哪两座?同学们说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老师说那两座山后来哪里去了?同学们说叫愚  相似文献   

18.
课前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就“叫比比谁的眼力好”。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到前边来,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一看,看好了吗?好,谁认为自己看得最仔细?老师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让刚才被观察的那位同学站在这两位同学身后)现在,老师开始提问,请同学们来评判这两名同学谁的眼力好?1.她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2.她戴什么颜色的头花(其实根本没戴头花)?3.她的上衣有几个扣子(其实是拉链)?4.她穿的是旅游鞋还是皮鞋?(同学们来评判:谁的眼力好?)老师小结:其实,谁的眼力好,就是指谁观察得认真,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只有…  相似文献   

19.
熊建峰 《湖北教育》2000,(12):29-29
策略之一:鼓励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质疑的方法主要有: 1.找题眼。找出题眼,由此发问。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紧扣题眼“飞夺”提问:①泸定桥是什么样的?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的?④“飞夺”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引入:本册学的《养花》、《风》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学老舍的一篇文章——《林海》(板书课题)。2,提问:①我国的什么地方是林海?②人们看了林海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3.初知课文内容: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二、紧扣内容明思路1.课文中几次谈到“亲切舒服”?(学生找出带这个词的三个句子,着上符号,再齐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