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以徽州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徽州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产生和演变分析,探讨徽州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艺术特色。结合徽州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题材分析,总结其文化价值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民间剪纸.是浓缩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艺术精粹之一.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它不仅仅对其他众多民间艺术有所影响--如我们常见的皮影、刺绣、木雕、印染、陶瓷等诸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也雇现代设计中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徽州木雕门窗纹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方式。通过采集、整理和归纳徽州木雕门窗的题材内容,分析徽州木雕门窗纹饰特色,提炼其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对典型徽州木雕门窗纹饰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与服饰设计的美学契合点,探讨徽州木雕门窗纹饰在现代服饰中形态设计与色彩转化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徽迹》系列服饰设计的创新实践,为徽州木雕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祝继雄 《江苏教育》2005,(9B):43-43
武夷山古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建筑装饰,是民间建筑艺术中的奇葩。为了让古建筑的石雕、木雕、砖雕这“三雕”艺术发挥出潜在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遗存的比较完整的西夏艺术品大约有1600余件。主要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唐卡、彩绘木板画、佛经版画)、雕塑(泥塑、石雕、木雕、砖雕)、建筑(佛塔、陵园、建筑装饰)、工艺美术(瓷器、金银铜器、钱币、书籍装帧、绢麻毛织染)、书法篆刻(篆刻、雕版、印章)、音乐舞蹈(官方礼乐、民间音乐、舞蹈)等。西夏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继承和发展汉族传统文化艺术;大量吸收藏传佛教艺术;学习吸纳北方民族的优秀文化;突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武陵家具木雕艺术的风格看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互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土家族民间家具木雕艺术特征的分析,以及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区域经济形态变化的研究,总结出土家族家具木雕造型的风格特征,认为它独特的形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大胆夸张的以意造型;本质元素的以线概括;打破时空的自由空间。并从家具木雕艺术的题材与表现风格上与其它民族区域家具木雕的相似性,结合民族之间族际演化的特点深入探索土家民间化与汉化的互渗,说明土家族民间传统艺术对于保存传统化遗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5,(3):78-82
阐析仙游文庙最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表现于石雕、砖雕和木雕等方面,重点以石雕、砖雕及木雕上的龙纹雕刻艺术表现形式,来探讨仙游文庙的装饰艺术特色,并指出保护文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婺学,是以儒学思想为主的金华学术,其提倡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受婺学文化影响,清中期金华古民居装饰形成较统一的范式,木雕的题材、风格、工艺等均与婺文化内涵相契合。金华古民居木雕装饰构图形式疏密结合,虚实结合;木雕装饰的造像程式飘逸灵动,大气精细;精神内质具有明确的儒学核心内涵,具备独特的精神构架。其装饰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地域特征明显、技法风格独特。清代中期金华古民居木雕装饰体现了鲜明的婺学文化特征,既注重装饰又注重实用,其内容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民间吉祥寓意,以表达理想与祝福,传达出独特的婺学文化意蕴,具有比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木雕工艺是我国造型艺术中富有浓厚民间色彩和地方传统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化环境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木雕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兴起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经济的繁荣,木雕艺术走向成熟。从元、明、清到解放以前,木雕工艺则走过了衰落、繁荣、再衰落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木雕工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又为木雕工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陈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52-154
茶亭十番音乐,是产生在近代福州城市文化中心的民间音乐。十番音乐的产生源自城市文化需要,其发展则来自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它生存的土壤正是福州丰富的民俗活动。十番音乐的精神内涵,满足了市民自由奔放的文化心理,其艺术特色也与市民文化中的欢快、哗闹的格调相吻合。在十番音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大众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2.
历来,学者们对屈原《九歌》的性质争论纷云,没有定说。原因是作品本身呈现出复杂、多层的文化意绪,它有着民间原始宗教的气息,又带着宫廷神圣宏大的祭歌排场,而其间总丝丝屡屡穿涌着作者跳动的灵魂、奔腾的情感。作品能够把几种彼此颇为独立的文化意绪巧妙地呈现出来,关键在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特殊的身份以及卓越的艺术才能,最终谱写出蒙胧原始、雄宏庄严、哀怨叹惋的千古《九歌》。  相似文献   

13.
“羌巴舞”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本原十分浓厚。文章从原始牧业文化、狩猎文化、巫傩文化和崇拜心理学等方面揭示了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对其文化本源的研究,使我们对“羌巴舞”这一人类重要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民间工艺美术基本审美特征谈起,分析了民间工艺美术起源演绎的审美心态及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活动的存在形式等,阐述民间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文化、道德、社会内涵以及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这些审美功效,对于更好地发展工艺美术事业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影响辐射各个方面,而其中的重要元素民间美术色彩,更是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奇葩,并对现代设计领域中流行色彩的运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湘南民居屋顶装饰形式丰富,崇尚变化,以精为美,以物寓意,崇尚自然与传统人文精神相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兴国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当今兴国山歌的生存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在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和传递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现状的调查,剖析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传承困境,折射出兴国山歌的发展现状,这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性认识与科学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郅溥浩所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是我国第一部以多层次、多视角研究阿拉伯民间文学《一千零一夜》的专著。作者首先追本溯源,解析《一千零一夜》的成书之谜;其次在国际民间故事研究的宏大视野下,考察其故事母题和故事类型的特点;再用微观求证的方法,以文化参与的开阔视点深入挖掘文本的丰富文化内涵并探究其双重价值取向;最后在宏观的视野下考察其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9.
桐城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桐城的地方民俗和文化提供了依据。从桐城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文化所展现的一幅幅风情画卷。其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挖掘。  相似文献   

20.
贺州民间音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提升到较高学术的层面上来。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掘民间音乐,研究贺州民间音乐本体及其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依托贺州民俗旅游,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创贺州民间音乐保护的新局面;同时,发挥高校的传承优势,确保贺州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后继有人。以音乐学、语言学、音乐教育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探讨多元文化音乐的实施及其对贺州民间音乐传承、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