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女性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义”,始终坚持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凸显女性特色,实现女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坚决落实到女性高等教育;“五个统筹”是根本方法,女性高等教育应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学一直被湮没在以男性学为主流的大海里。到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才使女性学开始融进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洪流中;新时期女性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90年代“新生代”、“晚生代”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的话语来创作,使女性学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此,中国学史成为男女作家共同谱写的诗史。  相似文献   

3.
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边缘,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而丧失了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女性主义兴起后,觉醒的女性向男权社会挑战,她们以行动颠覆女性的社会边缘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鲁迅、茅盾等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但女性是沉默的;庐隐、冰心、丁玲等以日记体、书信体的形式,让女性以“我”、以“妇女”的名义和身体去讲述、去言说,从而确立了女性自我言说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简爱》的情节看上去属于常见的"灰姑娘"模式,受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具有神秘的气氛。主人公简爱她至小由于父母双亡,简爱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这,这是一个充满了暴力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使简爱非常渴望平等的生活和平等的爱情。因此,简爱的爱情观主要概括为尊严、平等、自由、真爱。同时,这部作品中所运用的女性哥特式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意义相比将正常与疯狂、男权与女性、幻影和真人产生了颠覆。  相似文献   

5.
论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以具有“女性文学”品格的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些许亮丽。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学”品格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从个人出发的对女性经验世界的构筑;二、以女性视角为基点的对外部世界的介入。总体来说,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李清照对后来女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变化,学作品以形象的方式同步反映,关注着不同时代的女性,十九世纪以前的女性形象是男性美的理想的载体和男性个性解决的一部分-爱情自由的必须参与,而简爱则表现了知识女性在精神,情感方面的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新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商业包装、商业炒作和本接受中男性的“误读”和女性的“白眼”,作为一种暗示有意或无意地使私人化女性作家走进“无物之阵”,面临“镜城困境”;女性作家通过解构夫(父)权、逃避母性、返归“私人生活”、“姐妹情结”,使得女性霸权极度膨胀,陷入“女尊男卑”的二元对立模式。私人化写作要突破重围,走出困境,首先社会应具备一种“人的行为”的审美心理;其次应公正客观地评判女性作家的私人话语,这是女性意识的诗意表达;再次女性作家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责任,用爱心和审美的标准去控制情与理、灵与肉的关系,力求表现和谐人性,建立一种理性的女性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0.
林白以其个人化、边缘化的创作实绩,构建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诗学。她以独特的抒写对象表达对女性的自然欲望的尊重;运用“记忆联想”的方法,创立全新的叙述艺术;以特殊的女性话语超越现在的语言文化秩序。林白的写作态度及其对女性人格的别样化描写,不仅拓展了女性文学的表现题材,革新了表现手法,而且是一种有别于男性视觉的文学创造。  相似文献   

11.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历经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与圣经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小说《简爱》既有鲜明的基督教意味,又有深厚的反基督教色形,蕴含着十分浓郁的圣经情结。同时《简爱》又体现出自觉的女性意识,印证了“女性和神和耶稣基督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的弱者处境使她们渴望将自己的有限生命与一种超自然神力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女性自身的自爱自立。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现代中国抗战女作家阵容空前壮大,女性抗战文学亦呈现崭新风貌:女性性别意识加强,以与男性性别求异的“女性的觉醒”,拓展自我认知;从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多视角多层次地观照“女性体验”,深化对女性命运的探究;兰占合女性心理与生理体验,寻找并坚守艺术个性,创作视角性别化,显示鲜明身体写作特征;迎合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审美趣味与习惯,艺术形式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和逐渐成熟,不仅没有带来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其权利、地位和个人价值实现从建国以来第一次受到挑战,“性别回归”、“女人回家”等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思潮,充斥了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在这种大背景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虽有所增长,但从接受高等教育的质的层面和隐性角度看,女性接受高学历教育正面临社会性别回归思潮的影响;来自女性自身的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社会竞争中的弱势、社会多重角色期待形成了女性追求高学历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叶,随着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20世纪中叶,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妇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20世纪的最后十年,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思想大解放、人性大反思的历史文化机缘,触发了一大批女作家对“女人无史”的历史过往和性别依附的现实境遇发起前所未有的追问、质询,她们醒悟到“跪下的女人才把男人当作天上的星”;她们以不可侵犯又勇于担当的先锋姿态,以不避艰难的承担生命分量的女性散文写作,为全体女性寻找着通往尊严的路径,发出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宣言。  相似文献   

16.
本篇系于“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双年大会中一场演讲的内容,所以不采纯粹科学方法研究报告的形式,写成严肃的学术论文。心态尽管认真,愿书之以轻松笔调,俾可轻松读之。以宏观视野觅寻探究自古至今“女性书写”成长的轨迹,凡有阶段性前行的变化,便是我所说的跨越。题目虽大,不拟纵思跑马,跑遍每个角落,只以有限的资料作有限的事,观察历代文坛大势与女性书写在各时代的定位。论文由“从一本书鸟瞰中国文学史长河中的女‘流'”、“跨越的符码——抽样人与事”、“笔触情欲世界”三方面切入。昔往的男性中心社会常称女性为女流之辈,语势轻蔑,但在文学史长河后浪逐前浪的洪流中,“女流”并未缺席,以《中国古代女作家集》做为主干,探讨女子文坛的大势与在整个文学界中的地位;成为跨越的符码,当然不是一般的文学女子,能与众文学男士相提并论,或在各文类有开创性成绩、特殊造诣的女性是所选的抽样;对于以往隐讳暖昧而今天似为小说中必然的情节的情欲书写,文内展述历史也抒出己见。  相似文献   

17.
与出走的“娜拉”和指归在反抗的“新人”不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对普遍意义上女性文学的一种反叛,既麻木冷漠,又自私、无情;既是被害者,又自觉不自觉地害人。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触揭开了女性文学温情的面纱,揭示出主人公无一例外的苍凉身世,从某种意义和角度上发扬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坛上崛起了一批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以独有的女性主义视角,对所塑造的女性角色投注了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其中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更是被奉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范本。《简爱》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大多数的评论视角都关注于主人公简·爱独立的爱情观、价值观,认为她代表了当时敢于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0.
肖像描写讲究的是“以形传神”,但如果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大量存在于学作品中的女性肖像描写,它折射出男性的审美观随着社会历史 的 变迁而变化的轨迹,“以形传神”几乎是个悖论。女性因为父系社会确立后迫沦为“第二性”,在家庭、社会各个领域遭到男性的全面压制,从而被异化。这种变异在女性肖像描写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弥漫着浓郁的色情味,男性从欲望出发把女性视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二是千人一面,男性中心主义的角度使他们很难有独具特色的女性美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