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批评性报道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正确舆论导向的实现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而批评性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江泽民同志对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作了这样的评价:“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可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力之大。  相似文献   

2.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生机勃勃的舆论监督,颇有力度的批评性报道。这是我参加第七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以后留下的一个印象。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的、直接的形式。同往年比较,1988年广播新闻批评性报道的特点是:数量增加,力度加强,层次开始提高,方法巧妙多样,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一个特点:批评性报道数量增加,为解放以来最活跃的年份之一。  相似文献   

4.
杨坚 《新闻实践》2004,(6):13-14
今年1月至4月,乐清日报先后刊发批评性报道40篇(包括追踪及后续报道),舆论监督的力度明显加大。这些批评性报道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欢迎。 一、找准舆论监督突破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一,将舆论监督的突破口,选择在以下两方面的结合点上:一是党和政府明令禁止的,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比如,2月  相似文献   

5.
刘志宣 《新闻大学》2006,270(3):91-93
"批评性报道"这一提法,不仅与新闻报道本质意义难以吻合,而且极易导致操作上的负效应,以至媒体批评权无限扩大,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丧失.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批评性报道"提法是否科学提出质疑,以划清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与主观性批评文体的界限,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作为采编人员.我们都知道.新闻媒体刊登批评性报道是开展舆论监督、促进作风改进的一个有效举措。但面对具体新闻素材.又对批评性报道应从什么地方入手、要把握好哪些方面缺乏了解,因而讳莫如深、绕道而行。《人民海军》报在从事批评性报道时.有关批评性报道并不是负面影响的代名词、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注重证据和细节、批评性报道要设身处地为作者以及当事人着想的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之一,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职能之一。笔者认为,作为与群众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都市类报刊,更不能忽视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性,针对批评性报道,记者如何及早发现线索,如何做好采访、报道,在报道中如何保护好自身,笔者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性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功能,主要看前者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作简单化理解的错误。所谓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这里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舆论监督的涵义有“参加”、“影响”、“威慑”、“制衡”和‘’批评”等,其核心是“威慑”和“制衡”。显然,把单纯的“批评”视为…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批评性报道来完成的。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我国新闻界:“对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充分肯定了批评和揭露消极腐败现象的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点。1999年下半年,央视观众调查表明中央电视台的名栏目《焦点访谈》在全国的平均收视率已达到26—27%,  相似文献   

10.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11.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发新闻官司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必须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即使在新闻界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性报道,就是匕首、投枪、刺刀见红。衡量一张报纸有没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主要看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有多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理解简单化了。所谓舆论监督,就是指社会公众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有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来参加、影响、威慑和制衡公众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这说明舆论监督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评论,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3.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必须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一、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批评性报道由于涉及被批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有些被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那么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那么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做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蓬勃开展的新闻舆论监督中出现一种倾向:即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的功能,主要看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念。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应该说,随着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媒介体制的不同,新闻舆论监督的涵义是发展变化的。在我国,梁启超1902年首次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他在这年10月2日的《新民丛报》上…  相似文献   

17.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协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那么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写作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批评性报道又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如何避免步入舆论监督误区,是每一名记者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9.
一、怎样抓好批评性的典型报道? 实行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改革的热门课题。搞好批评性的典型报道是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人们所知道的种种社会历史原因,批评报道很难开展,批评性的典型报道更难,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怎么办? 近几年来不少新闻工作者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一是更多地采用客观报道的形式。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整党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不少报刊、广播、电视,抓住那些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大案、要案,及时进行了客观报道,使反面典型成了活  相似文献   

20.
易飞  钟贤 《新闻前哨》2003,(1):12-12
舆论监督报道,俗称批评性报道;正面报道,俗称表扬性报道。这是狭义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就是这个意思。广义地说,舆论监督报道不能称之为批评性报道,它也是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鞭挞丑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弘扬正义,其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本文只对狭义的部分作一些探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闻的本质真实是每个记者的使命。然而,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一直无法杜绝。舆论监督和正面报道都概莫能免。很久以来,正面报道的真实性被忽略,甚至有人认为正面报道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