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露 《百科知识》2015,(3):32-33
<正>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世界上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长。根据"解决电子垃圾问题计划"组织发布的交互式全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更新替换速度也不断加快,当前废旧电子产品主要有废旧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电脑及其他被淘汰的电子仪器产品。印刷线路板是电子产品中极其重要的电子互联件,电子产品的淘汰也大大增加了电子废弃品量,并形成了电子污染,严重降低环境质量。本文主要探究废旧线路板中非金属材料回收及利用,为环境保护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地球将被电子垃圾淹没手机、相机、电脑、电视机、汽车……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已经被各色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而你又有没有想到,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垃圾已然成为21世纪最大也最让人头痛的污染源?据联合国大学4月19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球制造了4180万吨的电子垃圾,预计到2018年时,产  相似文献   

4.
6月5日,环保部启动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宣传活动,以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这个针对电子垃圾的专门性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介绍说,目前,中国电子产品每年淘汰量数以千万台,但一些地区至今存在大量手工作坊采用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落后方式处理电子垃圾,随意排放污染物。  相似文献   

5.
电子科技产品快速发展使电子市场更加广阔,但其背后的许多问题也日益突出,使用寿命有限、更新换代快、回收渠道不便等。这些大量存在的电子垃圾危害大,处理困难,但其本身潜在价值高,可再利用程度高,因而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成为废旧电子产品资源化的首要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文章就完善我国废旧电子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求早日改善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困难的处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6月14日公布的一份资源综合利用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每年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钢、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循环利用。报告显示,我国GDP占全球约4%,而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07,(1X):1-1
大到电视、冰箱,小到手机、电池,被淘汰废弃后,都沦为“电子垃圾”。中国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处于内恍外患的局面,不仅自身每年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而且还遭遇国外电子垃圾的侵入。据统计,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80%被运到亚洲,其中90%丢弃在中国。如此算来,近年来,中国每年要容纳全世界70%以上的电子垃圾。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工业垃圾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工业垃圾的种类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电子垃圾已经成为了工业垃圾中的一个新的"潜力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深受电子垃圾的荼毒。中国不仅是电子垃圾的生产大国,同时也作为着大量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废料的"中转站"与"接收站"。正因为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回收电子垃圾,导致我国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电子垃圾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水、焚烧残渣以及酸液会直接影响当地的土壤与农田,同时遭遇污染的土壤又作为二次污染源对农畜产品进一步的污染,最终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对电子垃圾拆解区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经过严谨的论证与丰富的实地走访,希望对未来控制我国电子垃圾的污染助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1,(11):28-31
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制造了大量的电子垃圾一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目前全世界产生的电子垃圾数量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由于电子产品元器件含有铅、铬、镉等几百种高毒性的化学物质,电子垃圾正逐渐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0.
面向EPR制度的多利益主体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电子垃圾管理中引入EPR制度,通过确立电子垃圾回收处置的责任主体减少电子产品污染物。针对我国电子产品市场结构进行简化,通过博弈得到政府、电子产品回收市场中合法企业、非合法企业各方的利益,研究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提出政府制定何政策能更好地推行EPR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现状评述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长,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电子废弃物成为世界上数量增长最快的垃圾.电子废弃物不规范回收处理易造成污染.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玻璃等物质.伴随着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废弃物污染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电子废弃物具有危害性和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2.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在给人类带来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垃圾。这些电子垃圾含有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铅、水银、镉及有机污染物,有如隐形杀手,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并且会长期残留于环境当中,造成持久污染。
  这样的例子虽不说比比皆是,但却触目惊心--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曾是处理电子垃圾的“作坊集中营”,也曾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电子垃圾终点站”,由于采用“19世纪工艺”处理电子垃圾,已导致方圆上百里找不到可饮用的水;在浙江台州,数以千计的非法小作坊以焚烧等手段拆解电子垃圾。被污染的村庄内,村民烂手烂脚的现象非常普遍,癌症的发病率也比其他地方高很多。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每年销售约17亿部手机,美国接近3.4亿部,中国接近1亿部,但全球的手机回收比例却比较低,约为9%~10%。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很多组织都是根据自己的数据和数学模型估算出大概数字。手机回收处理状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2年发布的《化电子垃圾为资源》报告说,目前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约有4亿部,其中中国有近1亿部,废弃后的手机回收率不足1%。美国环保局的估计是,美  相似文献   

14.
王莉 《中国科技纵横》2014,(10):109-109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电子信息时代的真正来临,使得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就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电子垃圾的数目剧增。如何从根本上做好处理电子废料工作,也成为现在电子技术发展进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10,(7):14-15
<正>在2010年世博会的城市实践区中,台北案例馆"垃圾不落地"的主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政策使垃圾减量2000年,台北市开始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不落地"政策。除了大幅减少公共垃圾桶的数量外,还规定除了可回收的资源物品,居民需要使用专用垃圾袋,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相似文献   

16.
以甲烷回收利用为主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将会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科学化和资源化.同时也将为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改善地方和全球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这里总结了目前国内垃圾填埋气利用CDM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此类CDM项目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事件大到电视、冰箱,小到手机、电池,被淘汰废弃后,都沦为“电子垃圾”。中国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不仅自身每年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而且还遭遏国外电子垃圾的侵入。据统计,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80%被运到亚洲,其中90%丢弃在中国。如此算来,近年来,中国每年要容纳全世界70%以上的电子垃圾。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垃圾分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区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而学校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欠缺,没有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等是造成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指出学校需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自觉投放垃圾的意识,制订相关的政策规定,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适当增加垃圾清洁人员数量,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技新时代》2004,(11):62-63
大量运输到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垃圾或许是全球科技发展不平衡的最好例证。每年都有大量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废弃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被运送到发展中国家。其实这些东西大多是完好的.只不过是性能落后而已。如果能将这些设备重新组装.也许就能为当地的居民所利用。然而现实是.这些设备却被丢弃在土地上.在自然界里分解.有毒的铅,汞,镉等重金属泄漏出来.污染  相似文献   

20.
王微 《发明与创新》2010,(3):20-21,19
<正>随着塑料工业的蓬勃发展,废旧塑料薄膜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白色污染"成为全球瞩目的环境公害。目前,常规处理其方法有: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回收再利用等,其弊端与环保及经济效应日益彰显,人们急于寻找科学而环保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